有网友留言方村也有街圩就是没有赶集,来走走看没准有些故事可以写。方村对于我来说不陌生,姑奶奶就是方村的,小时候还经常来往,只是近些年极少往来,可能是顺着老人的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相仿的缘故,近20年没来方村,此次前来方村感觉既陌生又很熟悉。陌生是多年没来,熟悉却说说不出哪里熟悉,矛盾啊。
方村是因方姓人家聚集生活而得名,方村的主要村民都是方姓,当然还有其它少数姓氏,就比如农姓,是后搬迁过来,有些则是上门过来,据说为迎合当地习俗,有些少数姓氏都跟着改方姓。方村形成于何时不详,不过方村的落业始祖是方大位,据说祖上是山东诸城县人,随狄青大将平蛮而来,后以戍边为名落业广西。
方村影响最大的历史故事应该是剿匪时期有一伙土匪在定江苏定杭战斗中落败于解放军,最后撤退到方村。土匪本想以方村为据点继续跟解放军周旋,无奈抵挡不住解放军的穷追猛打,最后放弃方村逃走万承县屏维乡。万承县后跟养利县合并设大新县,屏维乡是1959年划归隆安后更名为屏山乡。
如果当年土匪能够在方村站稳脚跟,方村的剿匪故事应该更加的丰富,当然剿匪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不可能允许土匪的存在,土匪即便逃到万承县,最后也被消灭的一干二净。最有趣的故事应该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事,据说当年方村和那桐两个老头吵架,然后比脑袋大小。两人约定用桔梗长短来判断脑袋的大小。方村的老头桔梗长些,那桐老头短些,那桐老头就说方村老头脑袋大。这本来就是两老头之间的事,最后引发两个村之间的矛盾,后来方村的村民连土话“哄”这个字都不能用,外村人跟方村人聊天说“哄”字都跟你急,因为“哄”字壮语就是大的意思。
方村脑袋大或许不是最难听的,我是那门村人,被说成烂冬瓜更加的难受,不知道古代的老人是怎么给那门取这个外号,真是太没道理了。趣事是古时老人的思想硬化和古板所致,现代人应该对当时的称谓不在意,不在意的也仅是年轻人,不知现在的老年人是不是还记仇。以前说那门烂冬瓜有点急,现在就当作笑话,无所谓了。
解放初期方村还升格为乡,出于街圩建设需要,1952年开始就修建街道,为未来多元化发展还从外地招来不少能人。据说为丰富方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组建戏剧队,从别的地方请来有戏曲功底的艺人,为加强农业生产请来外地的农业能手。分单干后外地人就在方村分得田地,最后在方村定居生活,方村的少数姓氏就是成立乡时来的。
1958年方村乡撤销并入那桐乡,同年那桐乡改为那桐公社,方村则是那桐乡的方村大队。1962年方村又恢复乡,1969年乡又改回大队,最苦的应该是方村乡的乡长。原本乡长是最基层的领导干部,改回大队又变成没有实权的领导干部,最难受的是原本领的是财政工资,最后变成集体补助金,差别这么大,大队领导岂能不难受?
方村大舞台相当的豪华,不知村里平时有没有举办晚会。我们村每年春节都举办村晚,不知这边怎么样,方村文艺人才多,想来晚会节目应该是丰富多彩。现在文艺节目再多,感觉都不如小时候的节目好。那一代老人普通话水平比较差,唱歌都是用土话来唱,非常的好听,方村人才多,改编几首土话歌应该不是问题。
最遗憾的应该是方村小学2024年8月份停办,停办的原因是生源不足,县财政无法满足方村小学的正常开支。方村小学停办可以理解,但非常的遗憾,6000多人口的大村,凑不出30个小孩的一个班级确实感到不可思议。我们村仅有2600多人,最后也惨遭停办,学生都到镇中心校就读,算是为繁荣乡镇经济做贡献,只是害苦农村人。
方村有街道,除了没有菜市场外一切公共设施都按乡镇标准去建设,历史上有没有赶集就不知道,如果有赶集那就是我孤陋寡闻了。方村有个八仙洞,以前跟方村的中学同学去钻过,里面非常的好玩,不过有些破坏,不知现在神仙洞怎么样了。本想有时间去钻八仙洞,可能是岁数大了无力侍从,算是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