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堆圩后顺着乡村公路去黑风岩,途径新勉村是看到有几座古墓觉得有点故事索性就走上去看看,原来是当地周姓落业始祖。本以为这几座古墓就是非常普通的民间墓葬,查一下资料几座古墓的主人身份不怎么显赫,好奇的是竟然列入平果市文保。能列入文保的古墓,不仅是古墓的历史悠久,想来应该更有历史故事。
墓主人名叫周晓,生于乾隆丁亥年,也就是乾隆11年(1767),逝于道光2年(1822),享年56岁。56岁换做现在连到信用社去排队领180年退休金的机会都没有,但放在清朝,特别是土匪猖獗、战乱频繁、缺医少药的年代,能活到56岁已算是高寿。我家祖祖逝于全国解放后的第2年,也仅有42岁,新社会寿命都这么短,清代能活到50多岁,想来周晓在当地有一定的地位。
为什么说周晓在当地有一定的地位,从墓碑上的文字就能看得出来,因为墓碑上提到两次定罗,还有一次望族名门。定罗也就是定罗巡检司,堆圩在民国之前属定罗巡检司,巡检司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此地又是都阳、下旺、旧城的土司交汇处,更有白山、兴隆等巡检司的插花飞地,各土司之间因争夺地盘而战乱不断,周家能在战乱频繁之地存活下来,而且还是当地的望族,没有一定的势力岂能安然无恙的繁衍生息。
周晓旁边总计有十多座古墓,最早的古墓是葬于道光5年(1827)的周晓墓,其余的则是清朝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所有的古墓都在百年以上,说其是古墓群也不为过。古墓修得比较显眼,墓茔墓碑比较大的则是周晓。周晓是古墓群中的主要人物,墓碑上还有待赠两个显眼的大字。
待赠,是明清时期对某位官员达到一定级别,官员则可以对过世的家属上报追认爵位。周晓可能不是当官,当官的则有可能是其后代,待赠则是等待赐赠官爵,儿子已经报上故人的爵位,朝廷还没有赐封周晓就下葬,所以墓碑上只能刻上待赠两个字。若后辈有能力在迁坟,换个墓碑,周晓可能是文林郎或者九品闲散官了。
广西境内的周姓最早源于北宋年间追随狄青平乱而来,广西周姓落业鼻祖是周志安,祖籍山东青州府寿光县锦石庄,平乱后落业南宁府,另有是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三兄弟逃难到广西桂林落业,还有一支则是广东迁入广西。堆圩新勉村的周姓,有可能是周志安后裔。
为何这么说,因为周志安授封武夷大将军,明朝洪武年间周志安有一支后裔搬迁至隆安县的花周。花周这地方非常的敏感,地处田州府、思恩府和南宁府的交界地带,田州府和思恩府是土司制度,南宁府则是流官制度,田州和思恩两府则是岑氏土司的地盘,朝廷为遏制岑氏土司而将这支周氏力量安置在花周,以防岑氏土司南下掠夺土地。
明朝嘉庆年间,田州府和思恩府之间发生战争,广西总兵毛锐领兵平息后田州府降为州,思恩府则改土归流。地方土目不满流官制度再次起兵,两广督军王守仁领兵平息土目作乱后将岑氏土司削弱,但很多土州仍旧实行土司制度,为预防土司势力南下侵蚀土地,王守仁建议南宁府靠近归德、果化、都结、万承等土州间划出部分地设隆安县,花周的周氏则成为抵抗桂西北土司势力的前头堡。
堆圩新勉村的周姓极有可能是隆安县前往搬迁到堆圩,周氏刚到堆圩之初极有可能是地方土目,而周晓可能不是长子而未能世袭土目,至死都没有半个官职。周晓没有官职,但其望族身份犹在,所以才有资格修建坟墓。古代墓葬规格非常严,没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不要说墓碑,可能连找个地方安葬的权利都没有,更不要说立墓碑。周晓能够修起墓碑,而且墓茔这么的豪华,足以见得周晓不是官而是望族。周晓墓被列入文保,想来不是墓的古老,有可能还有故事,至于什么故事,往后有时间探索。
参观古墓时没能找到墓主人的后裔,找到墓主人后裔看一下族谱就知道周晓的过往,还有这支周姓的来源,更可以介绍一下字辈,可惜没找到人,对于周晓资料不够详细感到遗憾。本文有过多的个人猜测,没有什么历史价值,就当茶后文看,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