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全球经贸风云突变,中美贸易摩擦再度激化,犹如风暴前夕的压抑氛围笼罩全球。2月1日,美国单方面决定,自2月4日起,对所有源自中国的商品加征额外10%的关税,此举标志着双方贸易紧张局势的进一步升级。
此番加税实则是美国长期对华贸易策略的一环。回溯往昔,美国已对中国逾75%的输美商品实施关税,平均税率近18%。
此番新增10%关税后,中国商品在美市场的平均税率跃升至28%,远超常规水平,亦背离了美国曾赋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为中国商品设置了更为严苛的市场准入障碍。
美国意在通过加税提升中国商品成本,促使美国进口商转向其他供应国,以削弱中国商品的全球竞争力。然而,美国未料到的是,全球产业链已深刻变革,中国不仅是制造中心,更是技术与供应链规则的引领者。
面对美方的关税壁垒,东南亚工厂采用中国设备生产贴牌产品,欧洲汽车制造商则积极采购宁德时代电池以迂回方式出口美国,将美方的关税铁壁转化为中国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同时,中国在美国滥用“长臂管辖”与单边制裁面前,于WTO发起有力反击,引用135项判例,直指美违反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等基本规则。
日内瓦世贸法庭内,中国提交的证据链浩如烟海,令美方律师团队应接不暇,而旁听席上170国代表的窃窃私语,预示着美国“国际秩序守护者”形象的崩塌。
在此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期待的中方求和电话并未响起,反而迎来了一份中国对美国的反制关税清单。中国财政部迅速宣布,自下周起,将对部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实施关税加征。
此番加征关税的策略颇为微妙,针对美国对华出口的原油、农业机械等产品,中国实施了与美方对华新关税相匹配的10%额外关税;而对于煤炭、液化天然气等商品,加征幅度则直接提高至15%。
中国的反击行动,展现出“快、准、狠”的特点,令美国方面措手不及,未及做出任何应对预案。中国决定在世贸组织框架下,通过诉讼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这将使美国陷入贸易法律战的被动局面。特朗普政府之所以表现出对中国的妥协意愿,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内心的虚怯。
首先,贸易战这一武器,在中美交锋中已显失效。过去八年,中美贸易战以中国胜利告终,中国成功将损失降至最低,民众的心理承受力与国家的抗压力均显著增强。如今,美国再提贸易战,已难以在中国市场掀起波澜,股市与商业运行如常,不受影响。
其次,特朗普政府面临诸多内外挑战。在国际上,其美国优先政策引发广泛不满,甚至试图争夺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岛及加拿大主权,导致国际孤立;在国内,民主党与共和党建制派均对其持反对态度,静待其犯错。
更深层次的是,特朗普的行动可能触及美联储与军队指挥权,动摇深层政府的统治基础。在此情境下,中国这一强大对手,自然成为其不愿招惹的对象。
再者,当前美国已不具备打贸易战的资本。产业空心化导致其难以找到中国商品的替代品,与中国打贸易战,只会伤及自身经济民生。
因此,特朗普政府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妥协。然而,中国此次的目标明确:让美国正视现实,明确自身位置。若欲与中国妥协,必须展现出正确的姿态。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维护自身利益,推动全球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