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自幼就对东方文化着迷,不顾家人反对远赴澳门学习,最终在中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小陈好好说 2024-08-06 18:43:56

明朝后期虽然没有唐宋那么开放包容,但也出现了不少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传教士。说起这个,大家肯定会想到利玛窦吧?没错,利玛窦就是明朝时期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更是第一位成功进入中国内地的西方传教士,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利玛窦不仅是个传教士,他不光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自己的建树。他大力推广西方的天文历法和数学知识,最初还成为了明朝朝廷颇为倚重的"洋博士"。在早些年,他就受到了万历皇帝的青睐,还参与了许多科技文化交流的大事。利玛窦在国内主张以儒释道,对外则立足于传播天主教义。也就是说,他一方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传播西方宗教,因为当时的中国对外来文化还是比较排斥的,所以必须要用这种方式才能让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思想。

但是利玛窦也因此遭到了一些保守派官员的排挤,甚至还被赶出过南京等地。首先来说说利玛窦的性格,他是个非常热爱中国文化的传教士,更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学者。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不错的造诣,而且他的传教思想上特别开明。在1583年的时候,利玛窦就忙着学习中文进行传教,其实他的主要目的还是传播福音,让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宗教和文化,这样才能够让两种文明之间有更多交流,也更加互相理解一些。在1584年的时候,他继续推行着自己的传教策略,还和当时的一些保守派官员进行非常激烈的辩论。其实那些官员之所以反对传教只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他们的思想比较顽固,往往是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利玛窦的传教方式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所以他们才大力地排斥利玛窦。

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利玛窦在知识分子中受欢迎的程度。在1585年的时候,利玛窦还非常努力地结交官员学者,仔细地研究中国文化,使得不少人对西学产生了兴趣。而当时的明朝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传统思想也面临着新旧交替的局面。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得出来利玛窦的传教方法还是非常有效果的。首先就是得到了一些开明人士的认可,因为他带来的西方科技和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都非常有益处,所以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而且到1585年的时候,他的传教事业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支持。但是遗憾的是在1586年,利玛窦因为某个大臣的诽谤而被驱逐出南京,次年利玛窦就被迫迁往湖广一带,而利玛窦的被驱逐也直接影响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

因为当时明朝朝廷想要不被西方思想影响,所以还派了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大臣沈思孝来跟利玛窦辩论,而且还带了很多儒家经典,以及各种各样的礼物来说服利玛窦。同时还欺骗皇帝,说如果你们能够不听从利玛窦的说法,坚持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就能保持国家的纯洁性。当时的利玛窦劝说不要固步自封,但是朝廷就是不听,听从了沈思孝的一面之词,直接把利玛窦赶出了南京。这样的做法无疑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随后沈思孝就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来解释所谓的正统,皇帝因此感到满意,但也有些犹豫,只是遗憾没有多听听利玛窦的见解。后来他又暗中允许利玛窦前往北京,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利玛窦的确是很有魅力的。

尽管他最后遭到了排挤,但是仍然一心一意地为传教事业奋斗,能够做到被朝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个执着的人。不过就在这件事情过后,没过多久,利玛窦就成功进入了北京,没多久利玛窦又一次获得了传教的机会,而且时间长达16年。不过他在这段时间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选择了继续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写出了非常有名的《天主实义》等著作。其实他虽然在北京传教了这么多年,但是他仍然存在着一丝担忧,心里希望中国能够全面接纳西方文化。但是当时的朝廷对于西学的态度并不十分热衷,而且还限制传教活动。到了1610年的时候,利玛窦因病去世,所以当时的传教事业遭受了重创。

利玛窦当时感到非常遗憾又非常无奈,所以在完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在1610年5月11日离开了人世,而当时的利玛窦已经58岁了。也许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期盼着中西文化能够真正融合,所以在北京期间没有做出太激进的举动。但最后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他也感觉使命还未完成,所以在临终前还在为传教事业操心。而人们为了纪念利玛窦的智慧以及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所以就把他去世的这一天记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尽管利玛窦最后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和他留下的著作,已经让后世无数人敬仰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