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年底,西北局的高干会上,当时担任西北局书记的高岗,对1935年下令逮捕他和刘志丹等人的朱理治、郭洪涛等人,发起了猛烈的批评。高岗指出他们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他们当年曾阻拦陕北红军去接中央。
高岗的那番话,其实把当时担任中央北方局委员、冀中区党委书记还有冀中军区政委的程子华也给绕进去了。
情况是这样的:其实事情是这样的:一开始呢,就是有这么个事儿,得说说。它发生的经过是这样的,咱们得捋一捋。整个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得给你讲明白。没错,就是有这么一档子事,得从头给你道一道。事情的起因、经过,都在这儿了,得给你交代清楚。
1935年劳山战役那会儿,陕北的红军队伍,就是红15军团,他们抓到了敌人的一份文件。文件里头写着,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朝北走了,到了甘肃武山县西南那块地方。
听说中央红军已经朝北出发了,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前线的几位同志,徐海东、刘志丹、高岗、郭述申他们,立马给当时负责西北工作的朱理治发了封信。信里头,他们提议红15军团赶紧出兵,去迎接中央红军。同时,他们还把之前缴获的那份文件一起寄了过去。
过了几天,朱理治、郭洪涛还有程子华他们几个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不去接中央红军了。
1942年,在西北局的一个高层聚会上,高岗翻出了那件事情,说是朱理治和郭洪涛的一大错误。朱理治、郭洪涛两人肯定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仔细解释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他们的决策步骤。但高岗呢,压根儿没把他们的话当回事。
程子华,那时候是红15军团的政委,他晚年时候在回忆录里头讲,说是他最先提出的,不建议去迎接中央红军的那个点子。
那时候,朱理治拿到前线寄来的信件和敌人的文件,就直接去找程子华,想听听他的看法。程子华翻阅了一遍后,开口说道:
这个文件是一个月前出的。要是中央红军要来,早该到了,不需要15军团全体出动;要是没来,那可能是去了别的地方,我们去迎接也是白跑一趟。15军团要是去关中,往返得花一个多月,要是敌人趁机占了永坪镇,苏区可就麻烦了。咱们不如朝南打,让西安的敌人往北来帮忙,这样也能帮上中央红军的忙。再说,咱们也不用离开永坪镇这块地方。
朱理治觉得程子华的话挺在理,跟后方的伙伴们商量了一番后,就拍板决定派程子华跑一趟前线,把后方大家的想法带过去。
那时候,程子华身体不舒服,但为了完成那个任务,他硬是让人抬着担架赶到了前线。一到那儿,他就赶紧跟徐海东、刘志丹、高岗、郭述申他们说了后方的想法。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都觉得,现在情况还不明朗,不能急着离开根据地,去迎接中央红军。
这个决定的流程很明确,有理有据,相当公道。那时候,大家都没料到,过了几年后,高岗会再把这事儿挖出来,说后方的同志不乐意去迎接中央,还硬逼前方的同志点头。
郭洪涛老年时,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了这么一件事:高岗硬说朱理治和我俩不同意迎接中央和中央红军,还说我郭洪涛“想当山大王”……这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朱理治同志和我都是支持迎接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我们也赞同程子华同志的意见,就是让红15军团继续往南打,把敌人引到北边,这样既能保卫陕北根据地,又能帮中央红军北上,这个安排是完全正确的。
1955年三四月份,高岗那事儿搞定后,中央就让彭德怀来牵头,在北京饭店搞了个聊西北问题的会。会上,程子华又开口了:“那个决定啊,是关于咋打仗的事儿,不是说咱们不欢迎中央和毛主席。要是真说打仗的法子不对,那我来担这个责,毕竟主意是我出的,大家也都点头同意了。”
最后,马明方同志在会议收尾时说:那时候,大家并没有反对迎接中央和中央红军,主要是在琢磨怎么迎接,怎么做好迎接的准备工作。
到了这儿,1935年的那档子事儿就算是彻底翻篇了,程子华他们几个,总算是把背了多年的心理负担给卸了下来。
想要成为我的铁杆支持者,其实挺简单的,就是要多跟我互动。要是你觉得我的东西写得还不错,那就点个“”吧。这样,一旦你升级成了铁粉,我的新文章就能立马送到你眼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