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躺平后妈妈学习改变接纳允许孩子仍然不肯走出来

艾玲知识 2024-12-20 08:56:33

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一位妈妈留言:老师,我家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不沟通,我给他道歉了,也在学习改变。可两个月过去了,仍然不见孩子走出房间的迹象。难道还要继续吗?我要不要给他些励志类的短信?

我回复:千万不要。此刻的孩子,不是不想走出来,是还没有攒够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只受惊吓的小狗藏起来后,什么时候愿意走出来呢?不是你强拉它出来,不是给它好吃的,不是你假装不打骂它了。它愿意走出来,是它感觉到外面的环境安静下来,是安全的,主人情绪是平和的,足以让它觉得信赖的时候。

所以,当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时,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开开心心做好自己,保持自己一颗平和的心态。此刻什么都不做,就是在营造一个让孩子愿意走出来的家庭氛围。

关于你说自己学习了改变了,为啥孩子仍然不出来的缘由,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一位妈妈,她说之前丝毫没有共情能力,是个控制狂,孩子的什么事都是自己说了算,吃什么穿什么报什么辅导班,跟什么样的同学交往,报考那个学校……不断入侵孩子的领地,一点点扼杀了孩子对于生活的热情。

高一那年,孩子彻底不再俯首听命于妈妈。把妈妈当仇人断绝了一切联系。等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后,妈妈开始学习家长教育、原生家庭、教育方法、情绪管理再到共情式沟通,从闭嘴、远离到接纳。可是她学得越多,越无法控制自己的焦虑。

妈妈尝试用很多方法重新养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总是蹑手蹑脚,害怕自己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对孩子产生新的伤害。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一年。改变果然有效,孩子愿意出来吃饭了,也偶尔能跟她一起聊聊天了。妈妈觉得自己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跟孩子说:“是不是可以规划规划上学的事情了?”

没想到这一问,世界又安静了下来,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孩子扭头回到自己的房间重新关上了房门。

妈妈下意识的马上道歉。直到孩子跟她说“我觉得你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

妈妈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妈妈演得很累!”

妈妈彻底崩溃了,长时间的压抑早已经让她疲惫不堪,全靠一个执念“让孩子回到学校”支撑着。孩子的这句话让她的世界彻底崩塌,住进了医院。

妈妈躺在病床上,不断自问“我真的是在表演吗?”她看到自己非常努力,努力表演做个书中所谓的“好妈妈”,理解孩子的接纳孩子的妈妈。这些,都指向一个目的:回到学校。。

妈妈找到咨询师,寻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咨询师告诉妈妈,妈妈不断学习,的确成长不少。不过,这种成长是外在的成长:弃“道”重“术”:内核很弱小,技巧特丰富。

什么是内核?内核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我允许我接纳我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我尊重彼此的命运,尊重生命中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尊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这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底层逻辑,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

那么什么是技巧呢?技巧是我今天跟她说什么会让她开心?今天做了些什么会让他改变?我要注意压住我的什么情绪?而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焦虑和忏悔,小心翼翼,外强中干。

内核和技巧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也是孩子是否逐渐向好的关键。孩子不会看你做了什么,而先从你身上感受到些什么,然后决定要怎么做。

正确的做法,一是不自责。不要因为曾经自己的行为而时时懊悔,更不要以各种方法去弥补当年的失误。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但错误有两种,一种是有意的,一种是无意的。无意的错误请不要放在心上。

二是内核强大到接纳一切的发生。用你内核的本能去跟孩子互动,用爱和慈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以及身边的所有人,你能看透自己和孩子的反应模式,感受到孩子的生命本质,就像感受到你自己的生命本质一样。

真正的强大,是人性的柔软,是处理问题更有弹性,是万事万物既可以这么也可以那样,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明白示弱不是真的弱,不敢示弱是内心脆弱的表现。时时察觉,敢于放下担心和焦虑,相信和允许一切的发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