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索赔" 四个字将胖东来再次推上舆论风口。这家以 "极致服务" 著称的河南商超,在经历了两个月前沸沸扬扬的 "红内裤" 质量风波后,于 4 月 5 日宣布以名誉权侵权为由起诉涉事博主,追责金额不低于 100 万元。
事件始于今年 2 月 4 日,抖音博主 "两个小段" 发布视频称在胖东来购买的红色内裤存在掉色问题,使用后引发过敏反应。胖东来当日即下架涉事产品,三天内两次公开致歉,并于情人节当天发布 53 页调查报告,披露经三家机构检测确认商品合格,但依然依据内部标准给予顾客 500 元投诉奖及医疗费用补偿。这场教科书级的危机公关,曾为企业赢得 "担当" 赞誉。
转折出现在检测报告公示后的第 49 天。胖东来公示显示,博主的言论导致客诉激增、品牌信任度受损,已构成名誉权侵权。从法律视角看,民法典第 1024 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若博主的 "品质问题" 指控被证实失实,确可能承担侵权责任。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样赋予公民监督权,如何界定 "合理质疑" 与 "恶意诽谤" 的边界,将成为本案关键。
这场诉讼背后暗藏多重博弈。作为拥有大量粉丝的自媒体从业者,博主的视频影响力远超普通消费者,其言论可能触发 "破窗效应"。但企业选择司法途径维权,既是对 "网络审判" 的反击,也可能引发公众对 "店大欺客" 的担忧。值得关注的是,胖东来在确认商品合格后仍给予补偿,这种超越法定义务的 "过度赔付",既凸显其服务理念,也为后续诉讼埋下伏笔 —— 企业的 "高标准" 是否构成对消费者维权的变相鼓励?
在数字经济时代,这起案件具有典型意义。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网络消费纠纷同比上升 37%,其中自媒体曝光引发的争议占比达 21%。当消费者遭遇纠纷,通过社交平台维权已成常态,但流量驱动下的 "维权表演" 也日渐显现。胖东来的诉讼选择,或许预示着企业对待网络舆情的策略转型: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
不喜欢胖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