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医院为了专病专治,科室的划分越来越细。一些患者身上往往有多种病,挂号时都不搞不清到底要挂哪个科;医生也是“术业有专攻”,皮肤科的治不了口腔科的,神经科的治不了消化科的-----于是就让病人在各个科室间转来转去,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给其精神造成无形的压力。
其实这种“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现代医疗方式是有极大弊端的,被喻为当代中医旷世奇人的倪海厦就强调“西医是微观医学,会走入死胡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子宫坏割子宫,肝坏换肝,不行的!试问头坏脖子坏是否砍头疗之?”“西医药典越写越厚,病名越取越多,此非进步,乃无用之象征。”

人的身体并不是像机器那样单纯由各种零部件构成的,哪个部件坏了把哪个部件修修或换一个新的就解决问题了。人的身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个器官联系的非常紧密,一个器官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其它器官,有的还会给全身带来影响。因此这就告诉我们调养身体时一定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要有整体的眼光。
下面一则范中林先生的医案就很能说明问题:
【病史】叶××,男,68岁。成都市居民,盲人。患慢性气管炎十余年,经常头昏头痛,咳喘痰多,不能平卧;其后,二便失禁五、六载,每日大小便约二十余次,每解小便,大便即出,时稀时秘。成都某医院曾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并发感染、慢性肠炎、尿道萎缩。经常服用氨茶碱及多种抗菌素等,病情未见改善,自觉全身发凉,四肢乏力,恶心呕吐不已。1975年转某院就诊,曾服清热中药及抗菌素后,至深夜,忽感心烦,四肢冰冷,大小便顿失控制,神志昏迷约半小时方苏醒,数日后又出现口眼歪斜,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经针灸治疗,口眼歪斜有好转,余证如故。长期病魔缠身,痛苦不可言状。
从病人的病史中可以看出病人的病可谓多亦,既有十余年的气管炎,又头昏头痛,还咳喘痰多;既二便失禁,又恶心呕吐,后来还口眼歪斜。从这些病状来看,病人就是把医院的所有科室看完也不一定把病治好,每个科室只看一种病,既经针灸治疗了面神经麻痹有所好转,但其他却“余证如故”,这样治到侯年马月啊!
范中林是现代名医,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尤以舌诊见长,深受火神郑钦安思想影响。我们来看老先生是如何分析病情及用药的。

老先生初诊时患者告知腹痛,每日大便频繁,常呈灰白粘液;间有秘结,如筷头状,临厕努挣,憋胀难忍。小便淋漓不尽,量少刺痛,欲解而不畅。咳嗽、痰多,稀白。心累喘急,只能半卧;头昏头痛,恶寒乏力,四肢清冷。老先生观其面色苍白,体虚胖。舌质淡,微紫暗,前半部无苔,舌根部白腻夹黄而厚,脉沉微。认为这是太阳寒实郁久,阴邪深结于脏,肺失肃降,肾气内伤,下焦不固,以致二便失常。乃少阴寒化,兼太阳表实证。法宜内护元阳而散寒,外开腠理固中。投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10克、制附片30克(久煎)、甘草15克,四剂,兼顾阴阳表里。附子与麻黄并用,寒气散而不伤元阳,救其里而及其表;且以甘草缓之,微发其汗也。上方服四剂,恶寒、咳嗽、头痛等减轻。太阳表寒初解,腹胀、便难等稍有好转。但阴寒凝聚于里,非通下不足以破其结。惟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为此投以阴阳共济,寒热同炉之大黄附子汤主之。生大黄9克、川附片45克(久煎)、辽细辛3克。四剂。服药四剂,二便皆觉通畅;憋胀、急迫等多年痛楚消失;咳喘、痰涎亦进而减轻。以后改服理中汤,随证加减,又服药月余,调理而安。1978年12月10日,至患者家中访问,得知几年来身体一直良好。老人兴奋地说:往年冬季,早已卧床;病愈至今,既无手足清冷,又无恶寒咳喘之病,二便亦已正常,对范老十分感激。
患者本来全身是病,痛苦那是不难想像的,但经范老调理之后,竟至全愈,实在让人感叹中医之神奇。本例上、中、下三焦,肺、脾、肾、胃、大小肠、膀胱等多脏腑皆已受病,互相连累和交织。病之症结,在于肾阳虚衰,致使下焦佚固,咳喘缠绵。病邪传变之趋向,为寒湿浸入太阳,日久失治,阳消阴长,邪进正衰;病传少阴,则寒化益深,机体抗病力更弱,以致缠绵数载,变证蜂起。病情虽然如此复杂,由于紧紧抓住六经辨证的基本线索,抓住温补肾阳这一根本,最终都全好了。

纵观范老三次用药,次次都没有离开附子(理中汤由附子、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是治疗脾胃虚寒证的要药)附子的主要功能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温补肾阳效果非常好。
我们普通百姓并非人人都了解中医、精通中医,但是这则医案却启示我们调养身体,重在求本,这个本就是“肾”。《医宗必读》中称肾为“先天之本”,《灵枢•经脉》亦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肾为先天之本,是指肾的功能是决定人体先天禀赋强弱、生长发育迟速、脏腑功能盛衰的根本。肾在人体中的基本功用之一就是抵御外邪,防止疾病。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而且具有保卫机体,防止邪侵的作用。《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真气,即人体真元之气。它是由先天之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和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成,其中肾中精气起着重要作用。故肾精充足,则真气充盛,形体健壮,抗病力强;若肾精不足,则元真亏虚,形体虚衰,易于为病。故此《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孙思邈亦云:“精少则病,精尽则死。”青壮之人,肾精充盈,真气充足,故体健少病;少年或老人,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御邪力弱,故体弱多病。

万物生长靠太阳,阳生阴从。肾精是否充盈主要取决于肾阳的充足与否。肾藏先后天之精,肾精化为肾气,其中对机体有温煦、激发、兴奋、蒸化、封藏和制约阴寒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阳,亦称为元阳、真阳、真火。如果人的肾阳虚弱了,会出现怕冷、手脚凉(重者夏天也凉);精神不振、腰膝酸冷;虚喘气短、咳喘痰鸣;自汗;嗜睡、多梦;腰痛、关节痛;听力下降;凌晨腹泻,或者便秘;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尿少、夜尿频多;身浮肿,腰以下尤甚;发质干枯、断裂、脱落、白发;记忆力减退;下肢水肿;性功能减退;小腹牵引睾丸坠胀疼痛,或阴囊收缩,遇寒则甚,遇热则缓,阳痿、早泄;女性宫寒不孕、白带清稀、月经延后量少、色暗、有块或痛经;很容易导致更年期提前;子宫、卵巢、乳房易生肌瘤、囊肿、增生;舌白胖大或有齿痕;易患前列腺炎、秘尿系统感染、妇科病等生殖、秘尿系统疾病;易患骨质疏松、颈椎病、腰椎病;形体虚胖;反映在面部则色青白无光、易生黄褐斑、粉刺、痤疮、敏感等皮肤问题。
由此可见肾阳一虚,百病皆来,而温补肾阳,这些杂症又可不治而愈。由此我们在调养身体及治病去疾的过程中都不应伤肾,都要把温补肾阳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古人所说的“万病不治求脾肾,不治之治最上乘”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