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一则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宣称该校 “山海英才” 特聘教授、智能装备学院教师施陈博与团队,历经 4 年艰苦攻关,成功改写了茅台数十年的生产工艺 ,让茅台年产量一举提高 30%-50%,次品率更是降低 99% 以上。这一消息瞬间点燃了大众的好奇心,要知道,茅台作为白酒行业的 “顶流”,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如此惊人的增产消息,怎能不让人震惊?一时间,各大社交平台、论坛纷纷开启热烈讨论,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欢呼点赞,期待茅台能以更亲民的价格走进寻常百姓家;也有人眉头紧皱,满心怀疑,毕竟茅台的产量可不是说提高就能提高的。
为了探寻真相,我们不妨先回到山科大的那篇文章。文章中详细描述了施陈博教授团队的研究历程,就像一部充满挑战与突破的科研大片。茅台集团在包装检测环节一直受困于传统人工检测的低效与高成本 ,引进国外设备又不理想,施陈博团队得知后,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尝试 10 多种传感手段,历经 10 次样机试制,终于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乳玻瓶微渗漏高速在线检测设备。这一设备就像给茅台的包装检测环节装上了 “智慧大脑”,能精准检测出容器微渗漏、玻璃微裂纹、成品微异物等细微问题。山科大在文章中强调,这项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还改写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让年产量迎来 30%-50% 的飞跃,次品率更是大幅降低 99% 以上,简直是白酒行业的一次 “技术革命”。
就在大家满心期待茅台产量大幅提升时,茅台集团迅速站出来,给这场热议泼了一盆冷水。2 月 22 日下午,茅台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向澎湃新闻明确表示,山东科技大学发布的内容有误 ,产量绝不可能提高这么多,还称会私下协调更改。这一回应就像一颗 “定心丸”,让原本沸腾的舆论场瞬间安静了不少,大家这才意识到,事情或许并没有山科大文章中描述的那么简单。
随后,茅台在 2 月 23 日给《每日经济新闻》的回应中,进一步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茅台集团组织攻关的贵州茅台酒包装自动化生产示范线已投入正常运行 ,相比传统包装产线,良品率和生产效率都有显著提升。而施陈博团队研制的设备所运用的技术,是由包装生产示范线设备供应商提供,主要用于酒瓶的检测包装环节,和茅台酒的酿造工艺压根没有关系,所谓的 “产量提升”,完全是一场误解。此外,茅台还特别强调,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在这个项目上并没有研发合作关系。
要弄清楚这件事的真假,我们得先深入了解一下茅台酒的酿造工艺。茅台酒的酿造工艺,那可是复杂得如同一场神秘的仪式,历经千年传承,有着独特的 “12987” 工艺 。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这一系列工序环环相扣,每一步都饱含着酿酒师的心血与智慧。而且,茅台酒的酿造对环境、微生物、原料等条件要求极为苛刻,茅台镇独特的气候、土壤和微生物群落,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是酿造茅台酒不可或缺的密码。
其中,微生物发酵在茅台酒的酿造中扮演着 “灵魂” 角色。茅台镇的空气中,漂浮着无数独特的微生物,它们在酿酒过程中肆意生长、相互作用,赋予了茅台酒独特的风味和品质。但这些微生物的生长繁衍受季节、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就像娇嫩的花朵,需要特定的环境才能绽放。例如,高温制曲环节,只有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曲块中的微生物才能充分生长,分泌出大量的酶,为后续的发酵奠定基础。
茅台酒的季节性生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每年重阳下沙,顺应天时地利,此时的赤水河水质清澈,高粱颗粒饱满,为酿酒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但这种季节性生产方式,也限制了茅台酒的生产时间和产量,就像给产量上了一把 “枷锁”,无法随心所欲地增加。
从原料的角度来看,茅台酒对高粱的品质要求极高,必须是当地特有的红缨子高粱 。这种高粱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经得起多次蒸煮,但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限,就像珍贵的宝藏,数量稀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茅台酒的产量。
如此复杂的酿造工艺和严苛的生产条件,决定了茅台酒的产量提升绝非易事,短期内实现 30%-50% 的大幅增产,几乎是天方夜谭,就像在沙漠中建造一座繁华的城市,困难重重。
随着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的细节浮出水面。施陈博教授不仅是山东科技大学的 “山海英才” 特聘教授 ,还是山东明佳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持有该公司 1.85% 的股份。山东明佳科技来头也不小,它是 A 股上市公司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专注于在线智能检测及生产线质量管控技术的研发与制造,而它还有一个特殊身份 —— 茅台集团智慧化产线检测设备的供应商之一。
这就意味着,施陈博团队确实通过公司层面,为茅台的生产流程提供了技术支持,不过仅限于包装检测设备的供应 。他们研制的全球首款乳玻瓶微渗漏高速在线检测设备,就像给茅台包装检测环节注入了一股 “科技力量”,能精准揪出容器微渗漏、玻璃微裂纹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包装环节的效率和质量。但这和山科大文章中所说的 “改写茅台生产工艺、大幅提高产量”,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永远不会相交。
这场关于山科大与茅台的 “产量风波”,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就像充满创造力的 “智慧源泉”,企业则是将这些智慧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 “践行者”,它们本应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就像建造高楼大厦的基石,一旦出现偏差,整个合作的大厦就可能摇摇欲坠。
这次事件中,山科大对科研成果的宣传明显夸大其词,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让大家对茅台酒产量提升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给产学研合作的信任机制蒙上了一层阴影 。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可能会让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产生怀疑,在未来的合作中更加谨慎,甚至可能会退缩。科研成果的宣传必须严谨求实,这不仅是对科研工作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责任。科研人员应该像严谨的工匠一样,精心打磨自己的成果,用真实的数据和可靠的论证来支撑宣传,避免陷入 “浮夸风” 的陷阱。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沟通机制和成果评估体系。合作各方要像亲密无间的伙伴一样,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准确地共享信息,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同时,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估,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公正、透明,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