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语出惊人:“我认为,应由中国主动降温并迈出第一步——他们对美出口额是我们对华出口额的五倍,因此这125%的关税是不可持续的。”更引发震动的是,他随即警告:“我们兜里还有一整套升级方案,虽然不愿意动用,但如果局势继续恶化,禁运(Embargo)也在选项之中。”
何为禁运?
“禁运”指的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全面或部分禁止商品、技术、服务、资本等的出口或进口,是一种带有政治或经济制裁性质的措施,常用于外交博弈或冲突升级中。
禁运的主要形式包括:全面禁运:对目标国家实施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禁止,例如美国对古巴曾长期实施全面禁运。
部分禁运:限制某些特定产品(如军火、高科技设备、能源产品)的贸易,例如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能源和芯片禁运。
技术禁运:限制关键技术、设备或知识产权的出口,常用于压制对手产业升级。
金融禁运:冻结目标国家资产,限制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交易与投资行为。
如果没有其他后续解释的话,贝森特的意思应该是指全面禁运。因为在武器、高科技等领域,美国早已经对中国事实上禁运了。
贝森特的强硬表态迅速引发各界关注。这并非一次孤立发言,而是美国对华政策明显转向的信号。就在同一天,他还表示,美国已暂停与中国的贸易谈判,转而与15至18个国家推进新的贸易协议,并预计可能最快与印度达成成果。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令人联想起特朗普1.0时代“极限施压”的旧路。
关税飙升、谈判搁置,贝森特试图重塑对华博弈节奏目前,中美两国的关税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对中商品加征至145%,中国反制至125%。贝森特在采访中多次强调,中国对美出口额远高于美方对华出口,这种“结构性失衡”必须纠正。然而多项数据显示,美对华贸易逆差的70%来源于跨国企业在华生产布局,并非单纯的贸易失衡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此前在IMF与世界银行春季会议期间,曾与中方官员就“金融稳定”议题进行低调接触。这种“斗而不破”的姿态,正反映出美国在对华强硬姿态与现实利益之间的两难:既想施压,又怕真脱钩。
若真实施“禁运”,后果将超出华盛顿预期若美国真的对中国采取“禁运”级别的措施,势必引发全球产业链动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制造中心,苹果、特斯拉等美企供应链将遭重创。数据显示:
美国汽车零部件价格可能暴涨30%-50%;
中国光伏产品占美国市场份额60%,禁运将严重拖累美国清洁能源转型;
沃尔玛等零售商警告货架空置风险上升;
农民协会担忧大豆出口将暴跌;
关税的“累退效应”已显现,低收入家庭承担成本高达80%,高收入人群影响甚微。
前白宫经济顾问加里·科恩直言:“美国人最想念的,还是中国产品。”更意味深长地指出,如果美方坚持高压策略,到5月底,关税带来的社会痛感将全面爆发,而这正是贝森特“禁运威胁”的背景时间点。
中国不惧“持久战”,多部委公开“底牌”与美方的激烈姿态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方面在同一天举行多部门联合记者会,展现出面对挑战的信心与准备:
国家发改委表示:是否进口美方饲料和油料不影响国内粮食安全,储备充足。
能源部门指出:中国能源自给率超过80%,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接近60%,停止自美进口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中国贸促会发布调研数据:近50%的外贸企业计划减少对美业务,另有75.3%企业正拓展新兴市场。
这一系列声明向外界释放明确信号:中国不仅有备而来,而且已做好打**“消耗战”与“持久战”**的准备。
时间在变,局势也在变:美国内外困局渐显贝森特在投资人会议上的一句话透露出他内心的焦虑:“125%的关税不可持续。”这句话不仅是现实承认,更暴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难困境:
一方面,政府必须维持对华“强硬”姿态,以迎合国内民粹情绪;
另一方面,企业与消费者的反弹正在集聚,经济层面越来越“吃不消”。
而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商务部4月24日表态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美方取消单边加征的全部关税。
事实上,随着RCEP的生效和中国与东盟、非洲、拉美等地区合作的加深,一个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逐步成型。
贝森特的“禁运牌”,或是一场心理战表面上看,美国态度强硬,似乎剑拔弩张;但从行动上看,却不断释放谈判信号。贝森特的“禁运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术——既震慑中国,也在给市场制造谈判空间。然而,时间不在美国一边:5月底关税效应全面爆发,可能成为决定博弈走向的关键拐点。
中美之间的这场博弈,已远不止关税的比拼,更是产业链控制力、民众承受力与政策灵活度的全面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