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4月12日我们收到消息,特朗普又签署了一个行政命令,豁免部分从国外进入美国的电子消费产品,主要包括电脑、手机和屏幕以及这些产品的相关组装件。
虽然表面上他声称这是针对全球的,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全球大部分电子消费产品的组装都在中国,所以这实际上就是豁免从中国进入美国的产品。
此前,特朗普对中国不断加征关税,关税额度甚至高达145%,老实说数字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而且,他对全世界所有国家豁免90天关税,唯独对中国火力全开。
然而,在中国尚未做出任何让步,且国内众志成城、斗志昂扬的情况下,特朗普却率先做出了这一举动,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谈谈几个部分。
第一是这件事的背景以及特朗普内部的真实想法;第二是这件事未来的走向;第三是对现在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国那些从事与美国有关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该如何纾困。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希望大家能够尽快跟上。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难点,或者说是一些比较难啃的骨头,我也想在这里点出来,希望国家有关部门,以及我们的企业行会、协会都能引起重视。
01
首先,关于特朗普这次举动的真实背景。
4月13日我综合了欧美各方的一些公开和内部评价。目前美国的电子消费产品大部分都是由中国主导生产的,如果对中国实行高达145%的关税,对中国来说或许意义不大,但对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来说却息息相关。
如果中国不再出口或是停产,美国那边就会断供,这是很大的问题。即使有极少数出口企业还能硬撑,产品价格也会上涨。
比如,一部苹果手机原本售价1500多美元,关税上涨之后,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大概也要涨到2300至2400美元。这对美国普通消费者,甚至是中产以下的消费者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国内民意沸腾,特朗普和他周围的一些强硬派,如彼得·纳瓦罗等人,是很难兜得住的。所以,特朗普表面上说对全球豁免,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产品主要是来自中国的,他这是在“网开一面”。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连这种普通的代价特朗普都难以承受,更何况后面可能面临的经济衰退等更大的代价。
前几天我曾引用过美国几个重要投资银行的估算,美国经济下行的代价最温和的是45%,最激烈的是80%,一般情况下认为是60%至65%。
大家都知道,60%至65%的经济衰退可不是小事,美国的GDP增长会下降,通货膨胀可能会增加4个百分点。
现在只不过刚刚开始,在消费电子产品的领域里,美国国内的消费者要么承担涨价的代价,要么面临断供的局面,然而现在他们已经已经开始“哇哇乱叫”了,显然这两种后果他们都承担不了。
连这些代价特朗普都受不了,后面65%至80%的经济衰退,4%以上的通货膨胀等代价,特朗普和他的政府又怎么承受得了呢?
所以前几天我就说过,如果要打硬仗的话,时间在中国这边,中国根本不用急,急的一定是美国。更何况还有第二条战线,就是国际上的“小多边”。美国在搞“小多边”,中国也在搞“小多边”。
4月14日中国高层就要出访越南、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三个国家。最近我们在欧洲也在布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要重复一下前几天我在这里提出的观点。
对内,我们要用两个字,“托”和“转”。一定要守住金融底线,同时帮助民营企业减少目前的损失,国家在这方面要予以补贴。
但“托”只是一个暂时的办法,帮助企业“转”才是更重要的。无论是转型,还是转市场,无论是转国际市场,还是从外贸转内贸,关于这个问题我后面再详细讲。
对外,前几天我也提出了两个字,“强”和“弱”。“强”就是要强化“小多边”;“弱”就是要弱化与有关目标国家的战略冲突和意识形态问题,这部分我就不展开了。
02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后续可能会怎么样。
我们现在研判,中美关税战在接下来的3-6个月里是一个窗口期。在这期间,我建议企业家朋友们,如果你是从事对美出口业务的,这段时间可能要过紧日子了,要尽可能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依靠国家的力量完成转型。这个转型可以是转市场、转地区,也可以是外贸转内贸。
3-6个月以后,中美关系的大局不会改变,但在国际贸易领域,这就像一场“古巴导弹危机”。
3-6个月后,情况有可能得到舒缓,当然也有可能会提前,但大家不要过于乐观,因为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柳暗花明,包括这次特朗普的暂时认怂等,都不说明任何问题,但从他的个人性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时候性格决定命运,我们抓住了他性格的第一性原理,大概就能推演他未来的一些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走向。
03
第三个我想重点谈谈目前企业能做什么。
刚才我也提到了,国家要“托”,要帮助企业“转”,那么企业自身又能做些什么自救呢?
企业当然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转市场或者做转型。比如从美国市场转向欧洲市场、东南亚市场等。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做了。
国家现在已经推出了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帮助我们的外贸企业尽可能地把内贸和外贸打通,当然并不是让大家完全放弃外贸,而是在艰难的时候,如果外贸出不去就转内贸。
等到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柳暗花明的时候,内贸和外贸就形成一体化了,真正实现国际国内大循环。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外贸一体化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其实国家从2021年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2021年我们提出了共同富裕,提出了国际国内大循环,国家商务部门开始出台内外贸一体化的战略。只不过当时大家都没有感觉到问题的迫切性。
就像我曾经在2019年就给企业家们提出“远离美国”的建议,当时大家也没有什么感觉,因为只有真正遇到危机,大家才会有所触动。危机既是危,也是机,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次危机,加快转型的进程。
国家商务部门在2021年推出这个政策后,2023年到2024年,接连出台了很多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直到最近遇到中美关税战才加速了这个进程。
如果大家留意的话,可以看到一些著名的超市、电商平台都已经向优秀的供应链发出了呼吁信欢迎他们入驻,还开放绿色通道,加快审批等,我觉得这都是良心企业的良好做法。
同时,对于国家有关部门在做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我表示非常赞赏,也希望各企业能够加快承接,正在受到外贸煎熬的企业家朋友们也能够及时抓住机会。
当然,现在是特殊时期,特殊时期如果我们能够把架构做好,现在是外贸转内贸,等到外部环境有所改善的时候,我们就是内外贸连成一体了。
但在那个时候,尤其要注意开始转移美国市场了,因为美国市场终究是一个风险,要往欧洲、北美、南美、东南亚等国家转移。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研究,有关企业也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高度肯定国家推出的内外贸一体化战略以及加速帮助民营企业纾困的做法,这真正实现了“民为国分忧,国为民护航”。
如果我们细拆一些对外出口的企业,会发现有些消费品企业好转型,他们生产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都适用,所以可以进行转型。国家推行的内外贸一体化政策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希望未来能以地区试点、行业突破、企业领跑这三种模式来加快进程。
但我们还要注意到,还有一部分企业,甚至为数不少的企业,它出口的产品仅能满足美国市场或者西方市场的需求,因为这些产品有文化属性和消费者属性。
具体行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企业如果转内贸,可能并不容易,由于文化属性不同,能被美国消费者或西方消费者喜欢的消费品,中国的消费者未必也会热衷。
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国家从四年前就开始推出的内外贸一体化政策,现在只是在加速推进。
另一方面,也希望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个行业协会能共同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始终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天无绝人之路”。如果美国市场去不了,我们可以转向欧洲,欧洲去不了,还有南美等其他市场。
对于那些文化属性相似的产品,企业也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国家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可以协助那些陷入困境、只专供欧美市场的消费品企业,适度进行转型。
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转型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美国市场终究是不可持续的。你或许可以躲过一时,但躲不过一世。躲得了2025年,躲不了2030年。
对于中美战略博弈的大局,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切不可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另外,针对国家正在加快推进的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我注意到最近网上有一些评论认为,内外贸一体化会冲击国内市场,对此我表示反对。
其实,中国市场就像一位领导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任何东西乘以13亿或14亿,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而除以13亿或14亿,就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
所以,任何商品只要进入中国市场,都能找到属于它的市场、买家和用户。
当然,我们也要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这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当前阶段,我认为是全世界所有市场中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
因此,千万不要认为外贸转内贸、内外贸一体化会冲击国内市场,这种观点其实是对我们中国人民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缺乏信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