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认怂叫停关税,75国成拉拢对象,中方可用4招破局

邱震海 2025-04-11 09:16:15

各位朋友,大家好。

4月10日早上我们收到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加征125%的关税。与此同时,特朗普还宣布对全球约75个国家暂停对等关税90天,以便分别与这些国家进行谈判。

4月9日,中国方面同样宣布对美国加征50%关税,将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同时,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发表了《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

此外,4月9日还有两个会议,一个闭幕一个召开。闭幕的是周边工作会议,召开的是由中国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

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美贸易战最新态势及其本质;

第二,中美贸易未来走向;

第三,政府和企业要如何应对。

01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件事情的本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特朗普显然希望凭借关税手段来重塑全球贸易秩序,乃至重构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中国对美不断出台反制措施,所以特朗普现在有意专门针对中国。

比如说,特朗普如今暂停对75国加征对等关税,显然就是想拉拢这些国家一起孤立中国。

尽管如此,从中方视角来看,我认为中国此次出招是完全正确的。正如我此前文章提到的,我对诸如“中国出招过早、过猛”的观点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先发制人总好过被动挨打。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如今即使美国对中国加征更高的关税,也已经毫无意义。

中国对美国出口利润最高也仅在30%左右,此前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再加征50%关税前,美国对中国累计加征关税已达到54%,彼时大部分中国供应商都已经难以承担该成本。

因此,如今美国无论是对中国加征104%关税,还是加征125%关税,其实都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特朗普对此心知肚明,中国也是如此。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未来即使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加征200%的关税,中方也不存在恐惧的可能性。

02

第二,下一步的动向。

目前,特朗普显然是想通过暂停对部分国家和地区实施“对等关税”,以分化、联合它们孤立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像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等在内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特朗普比较容易分化的目标。

相比之下,欧盟则难以分化。

4月9日,欧盟与中国几乎同时对美国宣布反制。当然,双方是分进合击,彼此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协调。

对此,接下来我也会详细讲讲在与他国沟通时,中国应当强化和弱化哪些方面。

按照欧盟方面公布的消息来看,欧盟对美国加征了25%的关税,而特朗普对欧盟加征的对等关税为20%,某种程度上来说,欧盟的反制比中国更为激进。

另外,欧盟由27个成员国组成,历来被认为是一盘散沙,但这次却异常团结。

因此,欧盟可能不会轻易向美国屈服,特朗普最多可能只能分化新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或东欧国家。

那这意味着中国将存在哪些机会?

在开始分析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谈谈美国要完成与75个国家的谈判,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按照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说法,美国与这75个国家的谈判进程大概要持续到5、6月份。然而,我估计这个时间要延长到今年的夏季或秋季。

至于美国最后能否与中国“柳暗花明”,我认为最快也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这里面还存在几个前提条件,其中就包括双方必须先“杠上”。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当前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紧张局势,类似于当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当时双方在濒临绝境、平衡即将被打破之际,是如何迎来转机的。

所以,这次中美能不能“柳暗花明”,关键有这么几个:

首先,股市并非关键因素,特朗普现在根本不在意股市,关键在于美国经济。

据美国内部不同投资银行的评估,温和的预测是美国经济将下降45%,大部分人认为今年年底之前会下降60%,最悲观的预测是衰退率将达到80%。

等到美国经济衰退,选民难以承受之时,特朗普政府将面临巨大压力。

另外,中美双方都在积极行动。美国试图在75个国家中拉帮结派,构建小多边联盟,以此分化和对抗中国。而我国也在构建小多边,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两场会议。

最终,谁能在小多边中占据上风,将决定局势走向。当特朗普难以承受之时,双方的僵持局面或许会迎来转机。

中国在应对危机时,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且在体制优势下,能够实现上下一心。民为国分忧,国为民护航,这种模式在美国是难以实现的。

我预计最快3个月,最慢可能要到今年圣诞节前后3到6个月时间,中美双方才有可能重新回到谈判桌。

03

那么,对于我提出的3到6个月的研判,无论大家认为是悲观还是乐观,我们在这段时间里都应该积极行动。

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该做什么,二是政府该做什么。

回顾一下,在特朗普上任之前,我曾提出过两个“三气”。

对政府而言,要具备“霸气”“匪气”“江湖气”。这里的“匪气”“江湖气”都是打引号的,意思是政府在与特朗普及其团队打交道时,要不按常理出牌。

特朗普前天还说不会暂停,结果4月9日晚上就宣布对75个国家暂停90天。

所以政府要灵活应对,将特朗普及其团队“玩弄于股掌之间”,当然这也是打引号的。

如今,特朗普在贸易团队内部,只对彼得·纳瓦罗言听计从,内部分歧已经很大。

马斯克与彼得·纳瓦罗互相攻击,贝森特财长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对于企业家来说,要具备“猴气”“灵气”“江湖气”。企业家要为国分忧,忍一忍、撑一撑。

虽然时间越长,企业家尤其是外贸企业家承受的负担越重,但也要努力应对。

一方面要承担对内支付员工工资、对外承受上下游损失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市场转移及公司转型的压力。

那么政府应如何作为?政府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要“托”“转”,对外则要“强”“弱”。

如何理解“托”?即政府必须要帮金融市场和企业托住。

这一点我们做得很好,比如中国的国家队在星期一入场,就成功地“托”住了信心和股市。

当然,国家队不可能长期“托住”,但在必要时必须采取行动。

另外,托住那些为民营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遭受重大损失的企业家,应根据他们不同程度的损失给予补贴。

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由中央政府出资,而是由各地地方政府承担,地区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甚至是区、街道、地级市等就可以拍板做主。

这不仅是中国体制下的应有之举,也体现了民为国分忧、国为民护航的理念。

三十年前,我写过一本专门研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书,其中有两个小节就专门探讨了德国政府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在外贸冲击下,如何补贴外贸企业,以避免企业倒闭。

这正是德国的制造业和整个经济体系稳健的原因,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点至少值得我们中国借鉴。

“转”又如何理解呢?目前,中国各级政府,甚至是区级和地级政府就能完成,即帮助所在地区的外贸企业尽可能地转移市场或者进行转型,细节我就不展开了。

对外“强”“弱”又如何理解?

“强”,并非强行,而是强化,即强化我们的小多边,也就是4月9日周边工作会议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下一步不仅要看中国经济能否撑得住,还要看美国经济是否能经受住考验。

我对中国经济撑住持乐观态度,因为我们不仅拥有勤劳勇敢的人民,而且经济生态较为健康,老百姓的储蓄率较高,上下同心比美国强。

除此之外,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也超过了美国的中下层老百姓。

因此,在这些前提下,美国的情况并不适用,所以我相信,在撑住危机方面,中国将超越美国。

当然,发展就另当别论了,因此发展需要开放的环境,需要科技创新等。

在后面的国际环境当中,到底是美国的小多边做得好,还是中国的小多边做得好,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小多边问题上一定要强化,美国想要将这75个国家全部谈下来并不容易,而且中间有时间差。

至于“弱”,就是在建立小多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弱化战略冲突和意识形态分歧,这一点非常重要。

例如东南亚,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有大量的企业出海东南亚,且基础扎实,东南亚与中国经济犬牙交错,互相依存关系很强。

东南亚国家既是美国高关税的受害者,也是90天停战期里被拉拢的一个对象。美国甚至可能会要求越南等国对中国增加关税。

尽管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不能说是情同手足,至少是相对接近的,但仍然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南海争端。

至于欧洲国家,美国很难与欧洲国家达成共识,因为他们存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无论是近还是远,我们都要尽可能地淡化或者弱化战略与意识形态的冲突,这就是一“强”一“弱”。

对内“托”“转”,对外“强”“弱”,若能将这两大块、四个关键点紧紧抓住,我相信在未来3到6个月,中国能够顺利度过难关,甚至迎来柳暗花明的转机。

4 阅读:282

邱震海

简介: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有30年媒体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