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出台,你拖后腿了吗?真相是这样

东南大哥 2024-06-17 18:33:53

近日,河北省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全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引发网民热议,有人开玩笑说自己又拖后腿了。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01

工资水平保持增长

本次发布,共涉及三个部分,分别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城镇私营单位和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分岗位年平均工资。我们主要说说大家讨论最多的第一和第二部分。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94818元,比上年增加4073元,增长4.5%。我把2022年数据加入其中,分别按地区和行业列出了两个表格。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发现,2023年数据中,廊坊、石家庄、秦皇岛平均工资排在前三位。

而通过与2022年数据比较,衡水涨幅最大,达到7.11%。其次是邯郸6.71%和廊坊5.95%。

而按照行业分类,表格如下:

在2023年数据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40598)排第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7412)排第二,金融业(125780)排第三。

与2022年数据对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涨幅最大,达到25.66%。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降幅最大,达到3.18%。

第二个部分是城镇私营单位。2023年,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1281元,比上年增加2787元,增长5.7%。

在此表格中,廊坊依然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唐山,第三名是石家庄。

相较2022年数据,涨幅最大的是定州,达到12.92%。其次是秦皇岛9.08%和保定8.62%。

02

为什么有拖后腿的感觉

在整体增长的大形势下,有网友觉得表格中的平均工资与自己的实际收入不符,拖了后腿。还有人觉得非私营单位收入高,那就一定是国企挣钱多。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先说第二个问题,不同单位之间的工资悬殊,这背后,更多是统计口径所致。

这里说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并不等同于体制内。而非私营单位,也不是特指民营企业和个体户。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标准,城镇非私营单位,具体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商投资经济等单位,可以视为大中企业和单位的集合体。

与之对比,城镇私营单位,主要是私营企业,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工资统计范围内。

再看第一个问题,为何许多人感觉“拖后腿”了?

究其原因,平均工资,是典型的“平均数”,自然存在“被平均”效应。就像姚明和曾志伟的平均身高,足以超过全国90%以上的人,平均数天然存在局限性。

按国家统计局的解释,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个人应缴纳部分。

因此,统计中的工资总额与最终的到手工资之间存在20-30%的差距。

03

哪个数据与实际收入最接近呢?

那么,在统计语境当中,哪个词与到手工资最接近呢?那个词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

按照官方解释,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今年4月1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北省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联合召开了2024年一季度河北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通报,今年一季度,河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29元,较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

如果平均到每个月,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10元。如果以家庭为单位测算,是不是跟你的到手工资就接近了呢?!

平均工资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具有不同作用。

平均工资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群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收入水平,并反映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特定地区或群体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总收入减去支付给政府的税款和其他强制性费用后的剩余收入,再除以该地区或群体的总人口,得出的平均值。

平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通常意味着该地区或群体的经济状况较好,人们拥有更多的购买力。

如果平均工资增长但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可能意味着税负加重或消费成本上升等因素在起作用。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具体到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增速,可能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增速差别较大,这需要从行业、地区、单位类型、岗位以及单位经营状况和个人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全面分析,理性看待。

部分资料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局官网

0 阅读:55

东南大哥

简介:用平凡的视角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