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南,明朝损失多大?看死了多少勋贵高官,难怪要放弃这块地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1-06 20:06:26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的目光越过南疆,盯上了安南,二十年间明朝投入无数人力、物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惨败。

朱棣的南疆野望

1406年,朱棣坐稳皇位,野心却没有停,眼睛盯向南方的安南,胡朝在那片土地上篡位作乱,逼死了陈氏皇室,朱棣打着“恢复陈氏正统”的旗号派出两支大军,目标明确,拿下安南。

明军开局顺利,1407年,胡朝灭亡,安南成为明朝的新地盘改名“交趾”,朱棣决定不让这片土地只是个藩属国,他派官员接管,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安南的王权被彻底废除。

征服容易统治难,明朝的郡县制对安南来说是个陌生的东西,当地民众并不买账,土地上的税收翻倍,徭役日益沉重,起义的火种到处点燃。

从北部的山林到南方的水乡,反抗声一浪高过一浪。

局势开始失控,朱棣不甘心,他接连派大军镇压,起义虽然被扑灭了一次又一次,但却越烧越旺,每次都需要投入更多士兵和粮草。

可怜的交趾布政使们日夜被反抗折腾,往往还没干满任期就得请求调回。

朱棣没时间过多关注交趾,他还有北方的蒙古要对付,他对安南的安排简单粗暴,继续压下去,不行就换人,兵派过去税收回来,这个政策的恶果在他的儿子手里爆发。

交趾的血色战场

永乐之后安南彻底失控,叛军中,黎利的名字逐渐响亮,这位山林中的“土豪”带着一群农民和山民成了明朝统治最大的敌人。

黎利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并不跟明军正面对抗,他知道明军装备好人数多,就打游击。

1424年,黎利在西部山区站稳脚跟,逐渐吸引了更多追随者,他选的战场让明军头疼,深山密林水网纵横,士兵一脚下去就是泥,明军的盔甲成了累赘,马匹也走不动路。

黎利的士兵轻装简行熟悉地形,总能出其不意袭击后勤队伍。

拖到1426年,朝廷坐不住了,明宣宗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带着几万士兵南下,王通信心满满,计划直捣黄龙,可他低估了黎利的谋略。

黎利故意败退,把王通的部队引进了宁桥,这里是丛林密布的山区,天雨连绵道路泥泞。

黎利埋伏数万士兵,四面夹击断明军粮道,五万明军被困,陈洽李亮等高官阵亡,尸横遍野血染山谷,整个朝廷震动,交趾成了吞噬明军的泥潭。

朝廷没有放弃,又派柳升增援,这位名将此前战功赫赫却也没逃过交趾的伏击,1427年柳升率部再次深入黎利的领地,途中在险要地带被叛军截击,柳升中伏身亡,明军士气跌至谷底。

撤军的挣扎

1427年,交趾战场变成了明朝士兵的噩梦,王通全军覆没,柳升也死在伏击中,朝廷开始意识到这场战争或许赢不了。

宣宗派人到交趾调查,结果让他心头一紧,大军困在山中,粮草短缺,士兵疲惫不堪,一封封奏章诉说着绝望:将士染病、战马饿死、补给线被叛军切断。

有些士兵不愿回到明朝,他们知道回去后或许没有奖励,甚至可能受到责罚,于是选择留在交趾落草为寇。

另一些士兵则彻底放弃抵抗,丢下武器向叛军投降,黎利甚至公开宣布只要明军士兵投诚,可以免死并分得田地,这一招瓦解了更多明军的意志。

黎利的军队愈发壮大,像滚雪球一样越打人越多,明军已经无力反击,只能苦守城池。

撤退并没有彻底结束混乱,大批伤病士兵拖着残破的身体返回广西和云南的边境城市,这些士兵没有家可归,也没有田地,成为了流浪的灾民。

他们的怨气进一步传到了明朝内地,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朝廷内部开始争论,以兵部尚书为首的一派主张继续投入,不能让交趾落入叛军手中,交趾是南疆屏障,守住这里就能防住更大的威胁。

另一派官员却直言不讳,交趾是个泥潭,明朝付出了太多代价却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放手才能止损。

争论的声音传到前线时,黎利已经抛出了“和谈”的筹码,他派使者带着礼物进京,向明朝表示愿意称臣,只求明军撤离。

他的用意很明显,逼明朝承认失败,议和条件看似体面,但背后是彻底的胜负手,黎利清楚明军已经没有再战的资本。

撤军是务实的选择,但会被视为耻辱,坚持下去则意味着更多将士的牺牲,国力的进一步消耗。

宣宗做出了决定,撤军,将交趾交还给黎利,恢复藩属国关系,名义上黎利依然向明朝称臣,实际上交趾已经不再属于明朝。

沉重的代价

1428年明军撤出交趾,黎利正式登基,建立后黎朝,这场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但这个句号并不圆满,它更像是一个难以消除的疤痕。

成山侯王通、安远侯柳升等将领接连战死,十几万士兵葬身交趾的山林,每一个牺牲都伴随着朝廷的巨大开支,粮草、武器、战马还有战后抚恤,几乎掏空了国库。

那些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士兵,有的带着伤病归来,有的留在异乡再也回不了家。

撤军虽然被包装成“和谈”,但实际上是一次失败,对交趾而言,明军的入侵是外来压迫,明军的撤退则是一次胜利。

朱棣和明成祖的南疆政策过于急功近利,他们试图用武力和行政手段将一个文化截然不同的国家完全纳入明朝的体系。

郡县制、重税政策、强行同化,最终换来的不是交趾的安定,而是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这场战争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撕裂了明朝的社会,也在交趾民众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交趾虽然名义上还是明朝的“藩属国”,但不再受实际控制,黎利的成功让周边的藩属国看到了希望,如果足够坚持,明朝的控制力并非不可撼动。

朱棣的郡县制看似强大,却忽视了地方文化和民心,交趾人对明朝的税赋和征服极度不满,文化上的冲突加剧了矛盾。

明朝用强权压制却没有提供稳定的治理方案,结果反抗不断,局面彻底失控。

交趾让明朝意识到领土越大问题越多,明朝从此对边疆的扩张更为谨慎,宁愿保持松散的藩属体系也不再轻易将异族之地纳入直接统治。

交趾的山林至今仍埋着明朝士兵的遗骨,那些死去的将士无法回到家乡,他们的牺牲也未能换来一片安定的土地。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