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相信有这样的事存在吗?
最近,安徽一位33岁的女子潘小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她前半生的故事,可以写进励志人物范本: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推着一辆小推车走遍大街小巷叫卖烧饼,渐渐有了自己的店铺,还将父母一起接来身边,负担起了父亲高昂的医疗费用。
潘小梅不舍得吃穿,几年时间里连一身新衣服都没有买过,每天4点起床,11点睡觉,风雨无阻,最多的一天曾经做了3000多张烧饼,全是自己亲手一张一张贴出来的。可是,后半段的故事,却急转直下,令人唏嘘。潘小梅曾经也有过幸福的婚姻,可因为她时常补贴娘家,和丈夫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但婚姻的失败并没有给她带来警示。几年时间里,潘小梅用自己的血汗攒下了100万的积蓄,她将这些积蓄尽数给了弟弟,让弟弟用来买车买房结婚,成家立业。甚至,她还将那间凝结了她无数心血的烧饼店铺也过户给了弟弟,在外人看来,这是断了她自己的后路,可当被问起这件事,潘小梅却只有满心的幸福和满足:“我不结婚也没关系。”“生活是自己的,别人不理解没关系。”“我弟弟好了我父母也会好,我父母好了我们都会好。”角色和责任
或许有人会奇怪,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傻的人,甘心放弃自己的一切,献祭式地全部送给另外一个人?其实我们会发现,当以上所说的角色组合分别为父母和孩子、姐姐和弟弟时,我们所产生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父母愿意为了孩子无私奉献,不仅因为孩子是他们血缘的凝结,是他们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还是因为父母需要对孩子负责,需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起居,并为孩子成家立业提供帮助。可姐姐和弟弟是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他们并不是奉献与被奉献的关系。在一般人的视角里看,姐姐没有得到父母平等的爱护就算了,怎么能要求姐姐再去为弟弟提供成家立业的帮助呢?这其实要从家庭系统理论开始说起。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和情感是相互依赖的,个体的最终性格形成与行为模式受到其家庭的内部环境的影响。例如,一对中年夫妻婚姻失败,长久分居。
在父亲眼里,母亲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很好地处理家务;而母亲则抱怨,父亲从不参与孩子的教育,且根本就不关心家事。
在这样的家庭中,男孩可能会尽可能找一位像母亲一样能够照顾他,并包揽家务的妻子。他或许会对婚姻非常热衷,但并不想亲自照顾孩子。而女孩则完全相反,她可能会做任何家务,也擅长照顾别人,但极其厌恶这样的生活,甚至对婚姻和生育产生抵触,对像父亲那样的人有厌恶之情。
这是因为,每个家庭中,大家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划分。父母应该赚钱养家,教育孩子、照顾孩子。而孩子应该学习技能、感恩父母,并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大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年长的女孩角色出现了偏差。她们在“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或“长姐如母”这样的教育中迷失了自我,混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很显然的是,父母此时也空缺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以至于让年长的女孩顶替了这个位置,将自己作为另一个母亲,去照顾年幼的弟弟。既然真正的父母奉献自己是毫无心理负担的,那么被长久规训起来的“替代父母”同样也是如此。来自家庭的情感操控除却这种“自我奉献”和“自我牺牲”式的家庭关系,其实还有一种更加痛苦的关系,即目前来看大多数重男轻女家庭中所存在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女孩们想要逃脱,却无法逃脱。潘小梅的例子,就像是一头小象,在很小的时候就拴上了锁链,它挣扎不开,所以直到长大之后,它的主人也不用给它换上大链子。在它的心里,那条细细的锁链可以一直束缚着它,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如今变得多么力大无穷。而无法逃脱的女孩们,就像是一头野生大象被强行关了起来,它知道外面是自由的天地,也知道一旦逃脱就会无比自由,但是它仍在稳定的食物来源和自由中间摇摆不定,痛苦万分。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女孩们从小就得不到关注,有的甚至连一些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心理学上认为,孩子天生就具有寻求自我存在感、寻求被父母关注的需求,假如她们从照顾弟弟这件事上获得了父母的正向反馈,那么她们就可能为了这种反馈而趋之若鹜,最后变为印刻在心底的习惯。这种情感操控不止表现在寻求认同这一方面,还有“肯定价值”这一方面。女孩们面对的是“没用”“弱小”“需要你兄弟的帮助”这种奚落,或者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嫁到别人家就是别人家的媳妇”这样毫无安全感的排外思想荼毒,她们心中是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的。父母也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心理,在女儿牺牲自己为这个家庭做出贡献时,才会说上一句:“这才是我的好女儿。”或者“对你弟弟好点,以后嫁出去才有底气。”其实,这就是近些年大火的一个词语:PUA。Pick-up-Artist,意为“搭讪艺术家”,本来的意思是高情商的恋爱技巧,但逐渐演变成了通过对另一方的言语奚落、打压,行为否定等种种形式,进行精神控制的一种手法。目前,PUA已经不拘泥于恋爱关系中,在职场、友人、家庭之中也常被发现。研究认为,PUA更可能存在于一种稳定关系中,主动方掌握了关系中的支配权力,削弱对方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控制”的效果。女孩们即使知道,前方是永远走不尽的泥沼路,但仍然会因为贪恋路上似明似暗的一点亮光,而奋不顾身地走进去。类似潘小梅这样的“扶弟魔”其实并不多,大多数的女孩都像一个溺水的人,既能偶尔呼吸两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向深海里沉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腐肉要及时挖掉才能不继续溃烂,断臂要及时砍掉才能不危及全身。但和自己的父母亲人划清界限,谈何容易?假如你真的无法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那至少也要给自己留下后路,别推开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记住,别拿自己的全部身家去赌人性的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