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名称与下辖的县区名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以下将东莞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进行详细梳理,并附上相应的历史信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c429a2510313099cca37b4f2db2228a.jpg)
一、东莞(古称“到涌”、“东官”)
东莞立县于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由宝安县更名而来,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关于东莞的古称,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到涌:
到涌是东莞最早的叫法之一,据史料记载,东莞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就已经存在人类文明,春秋以前属于百越,归属扬州,并未真正纳入中原版图。随着历史的变迁,莞地逐渐归属于南海郡的番禺县,后割南海、苍梧、郁林三郡立广州,莞地则归属增城。到了东吴孙皓时期,设置了盐都尉于东官场(东方盐官之意),莞地归属于宝安县,县治搬至到涌,即为现在的莞城。
2.东官/东莞:
关于“东官”与“东莞”的名称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莞地在广州的东面,又盛产莞草,故称东莞属东官郡,后由东官谐音演变为东莞。另一种说法与盐铁官营有关,西汉时期岭南沿海产盐,设了东官盐场的盐官,即东方盐官之意,后发展为东官郡。唐代撤郡设县时,东官郡治搬至到涌,更名为东莞县,沿用至今。
东莞名称的莞草说有着重要依据,据《东莞县志》和《广东新语》记载,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旁多产莞草,故名。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因以名县。
此外,还有移民说等,但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
东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东莞见证了无数沧桑巨变,也孕育了无数英才豪杰。
二、下辖县区古称历史信息
东莞市目前下辖4个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莞城街道)和28个镇,以下是部分镇区的古称及由来:
1. 莞城: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城,有1200多年历史,古称“到涌”。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始称“东莞城”,意为“东莞之城”。新中国成立前称“莞城镇”,2002年改为“莞城街道”。
2. 东城:原名为“附城”,是“莞城的附城”之意。2000年3月更名东城,意为位居莞城之东。
3. 南城:原名为“篁村”。相传篁村建立于宋代,古称邵村。后因这一带溪流两岸竹子甚多,用泛指竹子的“篁”字来取名,称“篁溪”,后改为“篁村”。2001年10月改名为“南城”,即“位于莞城之南”之意。
4. 万江: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立村,初名“疍家租”。当时这里聚集了很多疍家人,他们在水上生活,船停在陆地岸边如同租用别人的地方居住,因此得名。到了清雍正八年(1730年),岸上的居民人数超过一万家,改名“万家洲”。清嘉庆二年(1797年),鉴于基本上形成了“租住”的疍家人与岸上居民共同居住的居民区,地名改为“万家租”。根据河涌密布这一地理特点,后来又被命名为“万江租”,简称“万江”。
5. 麻涌:据《麻涌风俗志》记载,麻涌立村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初名“古梅乡”。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当时居住的先人爱梅,于村前河畔植梅,并以梅花为“乡花”而得名;二是因麻涌先人原居韶关南雄珠玑巷,故地附近有梅岭,岭上有梅关古道,先人为了怀念故土,遂命名新家园为“古梅乡”。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古梅乡改名“麻涌乡”。关于“麻涌”的得名,也有三种说法,一是在本地方言中,“涌”指河道,因本地河道纵横交错、密密麻麻而得名;二是历史上本地人有种麻的习惯,以先人多从事麻业而得名;三是“麻”为古代越人语言,是古代越人地名的遗留。
6. 中堂:北宋时叫“舂堂”,“舂”是舂米的意思。舂堂是唐宋时期南方舂米的重要劳作场所,所以取名为“舂堂村”。后因舂堂村地处附近乡村的交通汇合点,各村村民多来此买卖交易,很快就发展成一个中心墟市。在当地方言中,“舂”与“中”同音,常把“舂堂”写作“中堂”。久而久之,舂堂也就成了中堂。史料记载,明代的官方行文已开始使用“中堂”一称。
7. 望牛墩:望牛墩立村于宋代。当时有一个村因为靠近白市洋而叫做白市村。白市洋的岸边有很宽阔的滩涂,滩涂上生长着茂盛的牧草,是一个天然牧场,白市村的村民都喜欢将牛赶到滩涂上放牧。岸边有一个凸起的土墩,土墩上栽有树木,可供人乘凉休息,所以放牛的人都喜欢站在土墩上,边乘凉边望着牛群,久而久之,这个土墩被称为“望牛墩”。后来,到这个地方放牛的人越来越多,逐渐组成了许多个小村,白市村也成为了望牛墩的一个小村。
8. 洪梅:洪梅镇特产枣红糯,是制造粽子的一种材料。1981年建镇,这里当时只有两条大村,分别是洪屋涡、梅沙,后来用两村首字命名为“洪梅”。
9. 道滘:据《道滘叶氏族谱》记载,道滘立村于元代至正二年。当时一群靠水谋生的先民从增江一带随水漂流到此,看上了这片土地肥沃、水产丰盛的乐土,于是结庐定居、繁衍生息。随后他们把这个水网纵横的地方命名为“到滘”,意指“到了河道相通的地方”。立村500多年后,这里成为东莞水乡最大的村落。清道光十七年,一批乡贤认为“到滘”这个名字有点土气,于是引经据典,另取名为“济川”,出自商代的一个典故,以渡河为比喻借指贤德之人为国家担负重任。1954年,东莞县乡镇区域调整,“济川乡”改称为“道滘镇”,原来的“到”字改成了道德的“道”。
10. 高埗:明末时这里原为一片沙滩,因渔民常在此晒罟(意为网),所以称为“罟埗”。清末,村中秀才鲁秀认为“罟”字不雅,遂改名“高埗”。
11. 石碣:据《石碣镇志》记载,唐代之前,石碣还是一片浅海区,后来由于东江泥沙不断淤积而逐渐成为陆地。明代,当地居民为防止水患,加固东江堤围,在堤围的缺口处垒放碣石防洪。后在河边形成“石碣圩”(圩,指集市),镇因圩得名,称为“石碣镇”。
12. 石龙:这里原是河滩,有许多石头隆起,乡民依石筑堤防洪,取名“石隆”(指用石头做的大坝),后发展成“石隆圩”,或写作“石龙圩”。镇因圩得名,称为“石龙镇”。
13. 石排:石排原名“石岗”,又名“云岗”。据《石排镇志》记载,石排村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清朝初期形成了石排圩,因“地表石脉成排”故名“石排”。
14. 茶山:据《茶山乡志》记载,南朝梁武帝时(502-519年),有僧人在此地建雁塔寺,后当地居民在寺庙附近沿山种茶,“茶山”之名因此而起。
15. 企石:据企石地名办撰写的《地名资料补查更新汇编》记载,传说前人站在狮岭选址定居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高、陡、峭且企(指翘起脚跟站立),直立于石马河边。人们取地势的“企”与石马河的“石”字,将居住地定名为“企石”。
16. 桥头:相传在明朝,现桥头境内李屋村有一个小集市,是四乡八邻村民的集散之地。古时的李屋、邓屋合称为“土桥”,因集市在土桥东头,故称“桥头”。
17. 东坑:宋末立村,村民是从南雄珠矶巷沙井头井坑村迁来的,因村建在一条水坑的东边而得名“东坑”。
18. 横沥:相传以前有一条小河叫沥水,它从镇中间横穿而过,镇也因此命名为“横沥”。
19. 常平:清中叶时,屋厦村部分村民从商,选择了水运方便的荒滩建起了常平村,后沿用为镇名。“常平”的意思是居民祈求能“永远平安”。
20. 虎门:“虎门”是一个象形地名,原指珠江口上“大虎”、“小虎”两座山,又名“虎头山”。据《广州府图经志》记载,“东莞县西南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相次,若虎踞之状,故名虎头门”。清初开始,“虎头门”简称为“虎门”。
21. 沙田:现在的沙田片区,在清代以前其实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时光流逝、江河冲积,清初开始在东江南支流和狮子洋交汇处逐渐形成了滩涂和沙洲。清朝后期,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始村落。此后,又逐步吸引了一些水上疍家人,以及番禺、中山、顺德等地的农民到沙田定居立村。因居住地位于沿海沙田地区,而得名“沙田”。
22. 厚街:厚街古称“竹溪”,始建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相传福建莆田王泰宦游至此定居,因选址“军铺”(随军眷属圩场)后面,故名“后街”。此后历代人口繁衍,百业俱兴,人才辈出,又因民风淳厚善良,生活丰厚富足,而后更名“厚街”。
至于东莞其他县区的古称及由来,建议查阅相关地方志或咨询当地民政部门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