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我们之所以相信岳飞能够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大都是基于小说《说岳全传》里面精彩的描写。
而我们之所以痛恨奸臣秦桧和高宗赵构,是因为正在岳飞取得朱仙镇大捷,眼看就要打下开封,活捉金兀术的关键时期,也可以说是“节点上”,昏君赵构听从了奸臣秦桧的蛊惑,连发十二道金牌逼岳飞撤军!
虽然有将在外有所不受的说法;虽然此次“北伐”也是违抗赵构救顺昌的本意,擅自出兵河南,名为“围魏救赵”,实为避实就虚的做法;但不知为什么,这次岳飞虽然不情愿,但也撤兵了。
另外,据说,朱仙镇距离开封仅四十多里,不知奸臣秦桧是怎么知道金兀术危险,要知道那时朱仙镇距离临安900多公里,信使传递书信,往返至少要十天时间吧!再快,6—7天总该需要吧!
书信来的这么及时,莫非是天意!
不然朱仙镇大败后,金兀术再给秦桧写信,即使拍电报,那么临安送金牌的信使来到,岳飞已经活捉金兀术了,因为按照评书的说法,金兵都被岳飞打成了惊弓之鸟,一触即溃,不然怎么能够八百破十万。
其实,此时的岳飞完全可以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府,因为这么言听计从,也不是岳飞的性格啊!
因为接下来的淮西之战,高宗催促岳飞支援淮西,前后写了十七封书信,岳飞都未赶到战场。
因为我们相信了1140年岳飞在河南战场,大破连环马、铁浮屠,八百破十万,朱仙镇大捷,八大锤大闹朱仙镇等骄人战绩,所以,我们才对岳飞的撤兵感到惋惜,才对昏君奸臣误国感到愤慨,才对发生的很多事感到不可思议。
其实,之所以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因为那只是小说演义而已,而小说演义的发挥来自于《宋史·岳飞传》中,云山雾罩的寥寥数语。
值得注意的是:《宋史·岳飞传》几乎照抄岳飞孙子岳珂的资料,可信度并不高,而且很多都是揣想和假借金人之口说出的,根本不像历史资料,更像传奇小说语言。
比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珂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文意是:岳飞布阵十分牢稳,不能摇动,因而敌人以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关键是“以为”二字。
这“以为”二字,不是指敌人说的,是岳珂的想象,是文学用词
再比如:五百破十万

“岳少保用五百名骑兵击败我十万大军”,不管怎么说,那金兀术可是金国的名将,能说这样的话?
按照一些人的印象,1140年岳飞出兵河南是北伐,是这样吗?看看《金史宗弼传》的记载:

里面没有记载大的战事,金兀术从顺昌撤回开封,岳飞就撤走了。
《金史》中关于绍兴十年,岳飞在河南的战绩一点也没有提到,也没有记载金军什么战将战死,难以与大胜匹配。
《宋史·高宗本纪》记载了这次战事的胜仗二十多次,使用的语言都是“败之”,而只有刘锜顺昌保卫战使用的是“大败之”,这似乎也符合史实,因为金兀术的确没有攻下顺昌,也算是败仗吧!
后来,宋孝宗评定的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这次战事只有顺昌大捷榜上有名,可见,岳飞的几次大捷,都是评书演绎,实际都是小的骚扰战而已。
再说,宋廷也没有岳飞大胜立功的奖励,而《宋史·韩世忠传》,虽然也没有打大仗,但仍有朝廷奖励的记录:

由上图可以看出:不但部下得到提拔,韩世忠也封为太保、英国公!
再看看《宋史·岳飞传》记载:

岳飞请求解除兵权,觐见高宗,高宗除了拜谢之外别无他言。
是不是奇怪,如果是真有郾城、颍昌大捷,甚至朱仙镇大捷,把金军灭的差不多了,那怎么也会有很多的将官得到提拔,但看记载,似乎没给处分就不错了。
再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八百破十万”,能够考证吗?
岳珂的记载是出自金兀术之口,那不知道岳珂是怎么知道的。
再看看下面截图,看看五百破十万的记载:

如果真有此事,那么带领五百骑兵大破十万金军的“勇将”必然会重奖,那么历史上应该留名,试想韩世忠得到奖励的部下,怎么和五百破十万比。
这么大的战事,应该是岳云、张宪一类的大将带兵出击,最起码也是杨再兴级别的将官吧!
为什么不写名?只能是根本不存在,因为如果是“知名”的将官必然有受奖的资料。

再看看直捣黄龙府的出处,据说是金军很多将领,甚至包括大将韩常也打算率五万人来降,岳飞一高兴就说了这么一句,问题是人家没来降。
问题是,秘密、打算如何考证,问题是也没有来降,都是“虚写”!
所以,岳飞绍兴十年骄人的战绩,都是来自于岳珂,历史资料无法证明。
别说秦桧毁掉了资料,岳飞平反时,岳家军很多将领都活着,别的不说,奖励、赏赐、提拔怎么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