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知之,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赵构是一名昏君,贪生怕死,弃北宋民众于不顾,甚至杀害了岳飞这样的忠臣良将,葬送了宋朝的中兴大业。

其实,大多数人是受了评书《岳飞传》的影响,片面的认为当时岳飞已经重挫金军,如果不是赵构以十二道金牌逼岳飞撤军,岳飞就能直捣黄龙府。
也就是说,是赵构贪图享受、一味求和,错过了收复失地的机会,再加上听信奸臣秦桧的蛊惑,杀害岳飞,所以,在大家的眼中,那就是不折不扣昏君。
之所以,今人对赵构误解这么深,主要是因为赋予了他难以完成的历史任务,那就是灭金,以雪“靖康之耻”!
可以说,靖康之耻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是多么希望能够直捣黄龙府以雪前耻,所以虽然很多人也知道岳飞的口号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岳飞之死,却使很多人坚信这种口号,加之,后来被同样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蒙古所灭,人们把造成这种耻辱的原因都归结到赵构的身上。
可以说骂赵构是一种情感转移,有很多复杂的感情因素在里面。
纵观历史,以当时南宋所处的大环境,这种希望是不可能完成的,当时的金国正处于全盛时期,而且更强大的蒙古帝国正在崛起,宋金死磕,蒙古得利,只能加速蒙古统一的进程。

下图是我在360搜索百科,搜到的关于宋高宗的简介,应该说这是我看到的比较客观的文章,并非一边倒的恶评,但还是有不少内容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上面截图,首先绍兴十年(1140年)那场战事,很多人听评书,当成了南宋北伐。
其实历史上,这是一次金兀术带兵南侵,收回绍兴第一次和议还给南宋的河南、陕西之地的侵略战争。
由于南宋在原伪齐的地盘上并没有驻军,金国收复这些地盘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其实也就是宣示主权而已。
南宋出兵其实是防备金兵进一步南下,所以南宋大将张俊、韩世忠、岳飞都是在自己的防区附近四面出击,对金兵进行骚扰战,牵制金兵。
此时,金兵主力围住顺昌城,造成想进一步南下的态势,目的是想围城打援,南宋朝廷也给张、韩、岳发出救援顺昌的命令,但各方面军只是象征性的派出少量骑兵前去救援,因为都没有和金兵死磕的实力。
看《宋史·高宗本纪》,这场战事上报的胜仗,包括岳飞在河南的郾城大捷、颖昌大捷等有二十多场,但形容胜利只是两个字“败之”,只有刘锜的顺昌保卫战是“大败之”,而且也只有顺昌保卫战,被列入宋孝宗评定的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可见胜仗虽多,但大都是小胜。
后来,由于天气炎热,金军围城打援计谋没有得逞,无奈撤军,顺昌之围解除,顺昌就大捷。
其实那有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胜利,宋军只是牵制金军不继续南下而已,岳飞虽然乘虚而入,深入河南,但要不是撤的及时,差一点被金军包了饺子。
其实并不是:“宋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钦宗后自己必须退位,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
此次战役,是金军收复原伪齐地盘的战役,人家顺利收复,只是想围城打援,继续扩大战果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已。
金国为什么不怕岳飞深入河南,因为河南无险可守,岳飞即使收复再多的空城也没用,人家金兀术主力从顺昌一撤军回河南,岳飞就得赶快撤军。
其实这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掠去了接下来的、发生在1141年的“淮西之战”!
为什么说淮西之战特别重要,因为按照大家通过小说《说岳全传》对岳飞之死的认知:岳飞是在1140年的河南之战,对金作战节节胜利,就要乘胜追击,直捣黄龙府的情况下,被十二道金牌逼着撤军,后罗织罪名,残忍杀害。
这样写虽然精彩,但不符合历史事实!
其实岳飞那次撤军后,平安的回到了防区,而且又参加了几个月后的淮西之战。
如果说1140年金兀术南侵的目的主要是收复原伪齐的领土,这次出兵那就是要打个大胜仗,打疼南宋,逼南宋签定对金国有利的合约。
面对孤军深入的金兀术,赵构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张俊、韩世忠、刘锜、岳飞,甚至杨沂中带领几万禁军也参加了战斗,可以说南宋集中了优势兵力,但整个战役,先小胜后大败。
先是取得了柘皋大捷,后在濠州惨败,几万禁军几乎全军覆没。
淮西之战的意义,从金国的方面看,金兀术认识到,如今的南宋军队已和以前不能同日而语,如果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金军没有取胜的把握。
对南宋朝廷来说,此次战役暴露出各方面军,不听调遣,互不配合的种种弊端,因为岳飞在赵构十三道圣旨的催促下始终没赶到战场,而韩家军直到战事结束的第二天才赶到战场,于事无补。这次战役,各大帅的表现,使赵构痛下决心,解除三大将兵权,进行军改。
而且,岳飞的表现,据记载:“上始有诛飞意”,也就是对岳飞动了杀机。
之所以评书《说岳全传》和一些历史资料隐去“淮西之战”,是因为这次战役,是三大将被解除兵权,和以后岳飞被杀的真实原因。
同时岳飞不但在淮西之战中毫无战绩,而且“坐观胜负、逗留不进”,是岳飞被杀的主要罪名,而且柘皋大捷是张俊指挥的,再就是从中发现赵构不是不主战,实在是各家军各自为政,指挥不了。

上图是赵构的历史评价,可以说赵构执政之时,正处内忧外患的乱世!
外面有金人的威胁,想和议都没资本,人家金国一心只想抓住赵构,斩草除根,宋高宗能够逃脱已属万幸,更别说北伐,抵抗都没有力量。
对内,北宋灭亡后,四处是盗贼、散兵游勇,连年战事,农民不堪重负,南方遍布农民起义军。
站稳脚跟后,赵构如不和金人讲和,战场上巨额的经济来源,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南宋将失去统治权,金人趁机南下,南宋连半壁江山也难以保全。
对赵构比较中肯的评价:假如澶渊之盟,北宋以极小的代价换来了长达百年多的和平,同样,南宋的绍兴和议,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后期的和平局面。而这种局面,赵构功不可没。
所以,《宋史》把赵构和刘秀相提并论,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
我们之所以骂赵构,是因为对他的期望值过高,辜负了我们的期望,其实,换作汉武帝在当时的形势下,也难以有大的作为。
宋史岳飞传连杀敌数字都没有[得瑟]
岳就是后人越吹越大的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