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国家规范使用的日历是公历和农历的结合体。在分析农历和公历之前,先澄清几个概念。
1、流行的不一定代表是最科学的
公历仅是西洋历法,而非代表绝对标准和科学,只是用的比较普遍。没办法,毕竟是人家西洋人先联结的整个世界,就像儒家文化是东亚世界较为普遍的意识一样,这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无关,只和客观历史发展进程相关,其实公历和农历的准确度,主要说的是其所有传统计时方法或者文化习惯与地球绕日公转一周的时间差异,都是相对的。
2、公历不是公认的意思,农历也不是农民的意思
公历,一般来自格里高历的音译,因为咱们现在用的公历是罗马教皇格力高里十三世于1582年最终修订的,能够实现3000年间,才多1天;另一方面因为是国家(中华民国建元时,确立使用的)确定使用的日历标准,所以称为公历或者国历,其他名称:相对中国叫西历,相对过去叫新历,相对以月亮为依据的阴历,属于以太阳为依据的阳历(当然公历也不是纯阳历)。
农历就是指中国自己的旧历,农历的历史叫法一直是夏历(既有华夏民族的意思,也有历法自夏朝开端的意思,1970年改称“夏历”为“农历”,可能当时是考虑中国以农立国,而掌握四时的历法也是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核心而展开研究和创制的,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出发而修订为”农历“的叫法)。另外,农历相对西洋历又叫中历、旧历以及阴历(太阴历、纯阴历、殷历)。这儿要着重说明的是,阴历只是后来的错误习惯叫法,并不是意味着咱们的农历仅仅是依据月亮为标准划分的。
3、公历和农历都有着一定的科学性
公历的科学性在于它是最早(1582)将日常传统的时、天、月的习惯计时的年终总和向地球绕日公转周年计时最小差异接近的(西方过去月份的不靠谱性,后续细说);农历的准确性在于她的二十四节气始终是按照黄道(太阳直射投影在北半球上空的经度,这一点只要地球自转轴不发生变化,就完全和地球绕日公转计时完全一致)经度推算确立的,而月份又是完全遵守月相变化的基础上,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准,通过隔几年增加一次闰月的形式,及时跟进,而这种记法最早源自夏商时期的冬至定正(以每年的太阳最低的时间为基点,定正月),因此农历的科学性,要比公历早得多。
4、关于农历的历史与科学(也叫夏历、中历,农历是1970年又确定的官方叫法)
咱们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
农历中的月份是绝对依据月相的变化来划分的,所以我们每个月的月初月末期间,必然无月(月初称朔,月末称晦),月中十五为正圆正当空(称为望)。而我们的农历年也是以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的交接为正点(正月作为每年的起始点,是人定的,曾经会因为统治王朝的变化而有改变),所以我们的农历(中历、夏历)被称为阴历也无可厚非。
农历中的年份是绝对依据地绕日公转的位置确定的,是比较早的确定太阳年的历法。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阴历每年正月以及月份的准确性调整,最初依据的是冬至日,后来又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依据太阳每天在天空的位置变化即黄道上的位置来进一步细化确定的,同时更多的参考和太阳一样稳定,但夜间更容易观察的星象的变化来确定,所以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属于太阳历,因此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才是中国历法的定海神针。
最早的农历是《夏小正》,以每年的冬至日为基点定年份开端,然后再结合月相变化的某个固定日(看不见月亮的朔日)来确定每年正月的起始时间,而月份的天数又是以月相的周期变化为依据的(便于民众计时),然后经过十二个月相的变化,大差不差(每年差一两天左右)正好回到冬至日的起点,而这个大差不差是由地球公转、月球公转的差异导致的,而解决这种差异的方法是以太阳年为基准,隔几年增加一个月份,即所谓”置闰月“,而太阳年的人间名称即为二十四节气,夏商甚至之前,已经有了冬至的认识,春秋时期有了四时(根据太阳黄道和四时星象确定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确定。经过五百年的乱世和人类在天文认知方面的巨大进步,大一统的汉朝再次统一全国历法,并结合最新的天文知识(对日星的运转和物候、气候之间关系更精确的把握)确定具有阳历特点的且具有物候农事描述的二十四节气,并以此为基准调整闰月在不同年份的设置(大概形成19年7闰的事实)。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这里有就引出一个关于元旦和春节的小知识,实际咱们过去农历新年一直称元旦,民国建立后,把元旦的名字给了公历,而改农历新年为春节,所以农历新年成了国家认可和支持的民间传统节日,但不是正规的历法起点,民国虽然以民国纪年,但月份用的是公历。民国纪年以公历为内核的理由是“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翻译过来就是:公历是和地球绕日的公转轨迹更相符,地球的冷暖变化更多的和公转相关,而我们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依据太阳黄道即公转轨迹确定的,因此以公历纪年更容易稳定二十四节气在公历每月中的位置,方便百姓掌握和便利农事。
另外要说明的是,过去的月份可不一直是1月、2月、3月这样的称呼,而是子月、丑月、寅月等十二地支的固定称呼,同时配上十天干,中国的年月日时以及其他各类计时计数的方式都是使用以10进位的天干或以12进位的地支或者60进位的干支混用,月和时是12进位的地支记录为主,年和日是以60进位的干支混合记录为主。
5、关于公历的历史(又叫西历、基督历,俗称阳历、洋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缺乏的中国现代人,用惯了现在的西历,似乎觉得中国农历很复杂,实际上文艺复兴之前的西历跟中国农历相比倒是不复杂,但是更荒唐混乱。而中国农历虽然复杂但是绝对上算得上精确,而且随时由历代皇家钦天监及时演算调整,而避免的经年累月之后的误差扩大。
现在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古罗马立法也是以月相变化来纪月,古罗马历法原来只有10个月,从春暖花开开始算月份,10个月后进入冬天就不再纪月了。而春暖花开的具体日子即1月的开始日,则差不多以春分(日出日落和日落日出的时长相等)为计算基点。罗马元首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1月、2月,原来的1月、2月便成了3月、4月,依次类推。
当然,西洋历法的月份也不是完全按照1月、2月、3月来计数的,每个月的名称和西洋历法的历史演变相关:1月是以代表过去未来交替的神的名字来命名,2月是以冬季忏悔和祈求生育的节日来命名。3、4、5、6月还是老历法的传统叫法,3月即古历法的1月,以象征春暖花开准备出征远战的战神的名字命名,4月以开花的日子为名,5月以掌管春天和生命的女神命名,6月以古拉丁众神之王的名字命名。7月以凯撒大帝的姓氏朱利(July)命名,8月以凯撒外甥屋大维的尊号奥古斯都命名。9月即老历法的7月,是以拉丁文7来命名,以此类推,10月是以拉丁文8 来命名,11月即以拉丁文9来命名,12月以拉丁文跟10 来命名。其中的特殊性在于,1、2月份为新增加月,7、8月份以当时的备受推崇的统治者来命名。
古罗马历法在仅有10个月的时候,反而问题不大,反正都是以春暖花开开始纪月,没人在乎没用的冬天的长短。但后来把冬天的两个月加上之后,也碰到了古代中国遇到的难题,12个月不够1年,长期下去月份的气候与往年大相径庭,因此也设置了隔两年加一个月的方法,但是负责历法的祭司不注重历法的管理,对喜欢的执政官就每年增加一个月,以延长其任期,对不喜欢的执政官就不增加闰月,以缩短其任期,如此下去肯定混乱,所以到了凯撒大帝时期(公元47年,中国东汉初始),便安排天文专家借鉴埃及太阳历(围绕农业以观星象为基础,每年365.25天,比较接近太阳年)制定新的简单历法,即每年365天为平年,4年后多出1天,即366天为闰年,366天的时候,单月31天,双月30天,即31*6+30*6=366天,而平年少1天就由凯撒帝放在了冬季处斩犯人的晦气的2月,所以平年时的2月(双月30天)就成29天了。这种相对稳定成熟的历法是由朱利(又被崇洋者音译为儒略)凯撒大帝制定的历法,因此又称儒略历,这种历法就像中国大一统的汉朝的太初历一样,逐渐被整个西方世界沿用,直到17世纪还在沿用。这里涉及的一个小知识,因为是朱利凯撒帝制定的历法,所以把诸神命名月份之后的7月命名为朱利(July),而凯撒的外甥也不甘示弱,将8月命名为奥古斯都月,更重要是,屋大维不甘于自己的月份为30天的小月,于是将8月改为31天,又让晦气的2月减去1天,而9、10、11、12的大小月又互调了一遍,因此现在的公历中7、8月份皆为31天,而2月份的平年为28天。由此观之,西洋历法中的月份天数有何规则可言?有何科学可将?
6、现代公历的最终确定。
毕竟更精确的太阳年为365.2422天,而流行较广相对精确的儒略历是按每年365.25天计算的,所以到了1582年,西方天文学家再次观测春分时间是3月11日,而之前的儒略历的春分依然是原定的3月21日(3月份的第三个礼拜日),相差近10天!为此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决定在维护3月21日传统春分日不变的情况下更改历法日期和计算方法,直接发布敕令将1582年10月5日定位10月15日,并采用以400年为基数确定97年的闰年,这种算法实现了每隔3000年,每年才会额外多出1天,这才是西洋历法更容易被世界懂天文知识的各国精英们所认可的根本原因。但实际上公历(格里高历)在西方世界也不是上来就被各国认可的,作为教皇国的意大利首先使用那是必然,而英国在70年后的1752年才采用公历,所以牛顿的生日有两种版本:1642年12月25日(儒略历),1643年的1月4日(公历),而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看似是同一天逝世,实际分别是儒略历和公历的日期,而俄国在公历1917年11月7的十月革命用的是儒略历,到了1918年才采用了公历。而我国则在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并行西洋历法,确立为公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