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十分经典的一个阶段,隋朝是在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混乱之后再次回归统一的重点王朝,隋文帝杨坚大有作为,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不仅在政治上兴利除弊,还开创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教好少数民族,避免战乱。
当然,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实现统一,除了英明的领导者之外,还有许多辅佐他的将领,隋朝也不例外,之所以能统一而开国,不仅因为隋文帝的领导能力出众,还因为这个朝代拥有“开隋九老”,这一批人对于隋朝而言都是擎天柱一样的存在。
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北平王罗艺在当时也不是泛泛之辈,在这一批开国功臣之中,有几个人能打得过他呢?
罗艺其人![](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720240106d83f8273fe63d6c88969c.png)
罗艺拥有自己的背景优势,他出身于军旅世家,父亲罗荣在朝廷中担任监门将军,从官职上论,是正四品官员,在朝廷中拥有重要地位,通过罗荣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因为武功突出,头脑冷静,所以才会被皇帝重用,毕竟这个职位关系到帝王的安全。
受到父亲的影响,罗艺从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戎马生涯,性格上也比较严肃,很快就已经“勇于攻战,善射,能弄矟”,由此可见,罗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武艺高强,自然是有属于他的骄傲,再加上他的父亲在朝中身居要职,所以可以接触到隋朝的核心阶层。
罗艺的童年是在众星捧月的欢声笑语之中度过,无论真假与否,身边都有许多赞誉的话,严格来算,罗艺在一开始所处的地位就比较高,这也决定了他的成长阶段。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b6d5c0dc8991ca5f5da353b2741f07.png)
在《隋唐演义》中,罗艺原本是北齐的将领,能够率领千军作战,不仅证明了他超强的武功,还能说明他卓越的指挥领导能力。
被杨林招降之后,罗艺成为了隋朝的北平王,凭借一杆罗家枪独步天下无人能敌,在镇守北平的过程中,罗毅击退了四方贼寇。
原本就可以在这里建功立业,但隋朝的第二代隋炀帝是个暴君,百姓民不聊生,各地矛盾尖锐,天下大乱的局面出现,罗艺也算是很有战略眼光,索性直接占据了北平,自称为幽州总管,这种敌我之间的关系转变太快。
极短的时间之内,罗艺和隋朝就完成了从敌人到朋友再到敌人的三次跨越,但当时的朝廷还对罗艺还抱有希望,想让他重新回归隋朝,宇文化及,窦建德等人都曾经来劝降,但罗艺始终不为所动,他想要归顺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李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d37d42f4ecb33733d57cffe9c25db9.png)
不仅在隋朝,即使在后来的唐朝之中,罗艺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但在后来却出了问题,他自恃功高,在唐朝征讨刘黑闼的战斗之中立功之后,罗艺开始变得目中无人,狂傲无礼,甚至被多次免职,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才被再次起用。
但后来跟错了队伍,因为是原太子李建成一党,罗艺担心自己被李世民加害,所以竟然再次发动叛乱,又一次占据了幽州地区,只不过这一次没有太好的运气,最终被部下所杀。
从整体上看,罗艺自身的优势很大,能打仗能指挥而且能立功,只是自身太过骄傲,并且性格过于多疑,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下场,如果单考虑其武艺,那么他和隋朝九老之间的实力如何?
隋朝的九大开国功臣![](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3673cf87ea29d6566ae03beabdf862.png)
首先是被封为忠孝王的伍建章,他对于隋朝的功劳最大,不仅在朝廷之中声望惊人,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伍建章有自家的武林绝学,除了伍家子弟之外绝不外传,这是一种十分玄妙的枪法和刀法,寻常人等根本不是对手。
学到这一功夫的是他的儿子伍云召和侄子伍天锡,即使没有领悟到武功的真谛,二人也成为了隋唐时期的好汉,伍云召甚至被封为南阳侯,坐镇南阳关,帮助隋朝镇守疆土。
由此可见伍建章的影响力之大,连他教出的儿子在一方都能封爵赐地,自己的武功定然在其上,所以对于罗艺来说,想要击败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1c588d94a1ff0aa4e201d5d032dc48.png)
第二位是高颎,他被封为齐国公,从经历来看,高颎算是隋文帝的亲信,毕竟当年在北周掌权的时候,高颎就已经跟随杨坚,后来又协助韦孝宽平定叛乱,立下汗马功劳。
所以在隋朝建国之后,因为功劳太大被封为宰相,也算是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
高颎在后来又带兵抵御突厥侵犯,只不过因为反对废太子杨勇而得罪了皇后,后来被贬为平民。
他虽然是一个文武兼备之人,但如果只讨论武功,作为隋朝开国九老之一的他,可能并不是北平王罗艺的对手,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03438d381d562a792a81ad9d1ee7af.png)
第三位杨林,这也是当年招降罗艺的重要将领,并且还是隋文帝的叔叔,北周的江山就是他帮助杨坚夺来的,后来被封为靠山王,瓦岗军作乱的时候,也是杨林带兵前往镇压,名声显赫的“一字长蛇阵”就是他摆出来的。
当然他和罗成有过交手,这个自认为天下无敌的阵法就是被罗成所破,甚至还为隋炀帝策划了大比武,也算间接让来自江湖的各路高手中了隋炀帝的计策而自相残杀,但有了罗成的存在,杨林的计划也算是落空了,最终也是死在了罗成的手下。
按照这样的经历来看,杨林并不是罗艺的对手,因为罗成是北平王罗艺的儿子,即使罗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罗艺就算无法把杨林杀死,也绝对不会在他手上落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69f17bdcec532cbf75d2504bbc4923.png)
下一人是贺若弼,他也是文武全才,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气,多有谋略,善于战争,直接帮助隋朝灭掉了陈政权,获得宋国公的爵位。
在指挥方面,他要求军令严肃,纪律严明,对俘虏较为宽厚,所以在征战的道路上基本畅通无阻。
如果和罗艺交战,那么两人或许会不相上下,平分秋色,毕竟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单兵的作战能力,贺若弼与罗艺都十分接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9479a1e92332458fc65bcada5cb330f.jpg)
接下来是鱼俱罗,他曾跟随晋王杨广平定南陈政权,后来又征讨突厥,并且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胜利,一路提升到了叠州总管的位置。
此人的一生似乎都在战争之中,隋炀帝时期,鱼俱罗再次带兵出征高句丽,这一场仗刚打完回来,刘元进又叛变了。
于是鱼俱罗马不停蹄地又带兵前去平叛,就像一个战争机器一般,所以作为隋朝九老的他,可能在实力上要超过罗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ccaaed866a4134e9f68eabcabda1bd1.png)
邱瑞也是隋朝九老之一,此人刚正不阿,在朝中和李渊一起对抗奸臣,被封为长平王,对于他的武艺和交战记录,并没有多少明确的记载,所以可能更加偏向文治,如果和罗艺对阵,或许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落败。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名将,此人颇具胆略,曾在行军总管的职位上跟随陈朝出兵光州,归顺隋朝之后,韩擒虎被任命为泸州总管,打陈政权的时候,韩擒虎敢携带500精锐横渡长江,这种破釜沉舟的打法,足以证明他的魄力和武功。
如果韩擒虎和北平王罗艺交手,在正常状态下或许后者还能勉强匹敌,但如果发起狠来以命相搏,韩擒虎一定能够凭借过人的胆识战胜他。
定彦平,他被称为隋朝的双枪将,在当时举世无双,只不过他和罗艺的关系十分要好,两人还是结拜兄弟。
在隋朝建立期间,定彦平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此人的一大优点就是识时务,在人生的巅峰时刻选择激流勇退,只不过没有办法轻易脱身,后来将罗成收为义子,又传授给他双枪之法,不曾想这位义子在学成之后竟然反过来刺了自己,所以最终选择了出家。
既然是罗艺的拜把子兄弟,那么定彦平的武功应该是和他不相上下的,从儿子罗成的做法来看,要真拼起命来,或许罗艺能够占据上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0fe5f41ccef39764655dcca3b18c5e4.png)
杨素也是隋朝的名臣,相比于他的武功,此人似乎更加擅长吟诗作赋,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北周时期担任车骑将军。
隋文帝杨坚即位之后,他又担任御史大夫,灭亡陈政权后被封为楚国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者,所以不是罗艺的对手。
隋朝九老之中的第8位杨忠也曾征战四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后来又参与了潼关之战和沙苑之战,击败东魏和南梁的军队,如果和罗艺比试一番,将其战胜也不是没有可能。
最后一位杜柯,此人号布衣散人,历史上似乎没有关于他武功超群的记载,所以这隋朝九老的最后一位也不是罗艺的对手。
结语![](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f448a39932455b87b033c60e3d1433.png)
从总体上看,罗艺的武功是毋庸置疑的,但要想在乱世之中行走,管理好自己的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因为过度高傲而导致殒命,即使拥有再好的武艺也无济于事。
参考文献
[1]徐弛.罗艺的性格与谋反关系初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6,37(06):16-21.
[2]刘雨薇.明代通俗小说中的隋唐故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3.DOI:10.27159/d.cnki.ghzsu.2023.001980.
[3]孙晓东.京剧“隋唐”故事戏研究[D].辽宁大学,2019.DOI:10.27209/d.cnki.glniu.2019.00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