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百年前的红梅阁

惜梦看综艺 2025-04-15 03:03:31

红梅阁为常州城东著名胜迹,曾名飞霞楼,曾为张紫阳、薛道光著经修道处。红梅阁东檐廊内,嵌有武进朱凤撰于光绪二十六年《重建红梅阁记》,曰:“元改阁曰飞霞楼,至明,两寺俱废,敕建玄妙观。国朝嘉庆间道士徐浣梧复红梅阁,咸丰庚申火于兵,光绪庚辰,绅董刘翊宸输金谋重建,郡守钱公卿和、邑侯申公保龄、梁公鹏相与分俸缗助,刘君瑜、李君宣、张君经、许君瀛洲、董君云阶募金足成之。而姚君毓生鸠工庀材,经营尤力,越三载阁成。”光绪二十六年正好是1900年,距今125年,今天所见梅阁,是晚清遗构,而基座则千年未变,古风蔚然,韵味依旧。不过,梅阁周边环境改变甚大,否则,给人的感觉会更好。

近年,笔者查阅到上世纪20—30年代部分报刊登载常州名胜古迹的信息,其中1928年《中国旅行指南·常州》这样介绍红梅阁:“玄妙观有红梅阁,丘陵起伏,竹树阴森,新建崇楼五楹,复补植梅花千树,顿改旧观矣。其前有石柱四,颇类绰楔遗迹,其一作冰梅纹,亦见于名人题咏者也。”而在《中国旅行指南·常州》此前五年,邑中文士顾雨亭在1923年就作《游红梅阁记》,我们不妨重读顾氏笔下更为详细的红梅阁。

在顾雨亭的笔下,红梅阁前有红梅数百株,均系住持寒道士手植。红梅阁南临运河,长流不止,环抱如带。东为文笔塔,耸峙天空,高出云表。登阁可见城郊四野,碧绿一片;极目西顾,城廓则隐现于云雾间。殿旁甃石作路,小径通幽,两旁夹栽冬青与杨柳,迎风摇曳,具有别样风姿。梅阁一侧为古春轩,轩屋小而雅洁(按:当年瞿世炜、庄庚良等邑中文士常在这里雅集唱和,瞿秋白与张太雷在省立中学就读时,常来这里与父亲会面)。轩前有沼,池中蓄鱼,人知鱼乐。按顾雨亭描绘景象,至今今大有变化:登阁已不见四野尽碧,也难望运河长流宛若玉带;近则古春轩由红梅阁东南移至红梅阁西北角,成为临水小筑,大相径庭。

其实在红梅公园改造之前,周边景观与顾雨亭《游红梅阁记》相差无几,只是在2006年公园改造提升中,拆除了红梅阁四周围墙,取而代之的是新凿团城般的“环河”,古春轩由各后小轩变成了临溪小筑。在顾雨亭游红梅阁前,邑人金武祥也写到古春轩,他在《陶庐六记》中说:“古春轩前有小池,池之南丛竹万杆,近地辟地筑小亭。复绕亭植梅数十株,游人多集于此。水月主人题联曰:三径绿荫得留客处,四围香雪有咏花人。”此语与顾雨亭游记完全相同。

以笔者之见,像红梅阁这样的历史建筑,周边景观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如此一改,故去的灵魂不知所措,游子恐怕也难找到回家的路!现录顾雨亭《游红梅阁记》全文,以观梅阁当年景象——

兰陵城东,名胜甚多,如舣舟亭中有名士苏东坡洗砚池及唐荆川先生读书处。天宁寺为世界四大寺之首,文笔塔则建自春秋,吴王阖闾之纪。红梅阁相传许真人植梅于此,四大者之中,尤以红梅阁为最佳。盖其风景,天然也。每当春秋佳日,骚人墨客,吟咏其间。夏初,余患病旋里,家居无聊,乃函约家兄子光回常,一叙天伦乐事。

某日,天气清和,与家兄同游红梅阁。入门为大殿,供老君像,身坐青牛,望之,仿佛当年出函谷之气象。殿前皆植槐及柏,古藤盘绕其上,蜿蜒如盘龙,开小黄色花。微风吹来,楚楚动人,偶有落地者,翩翩作蝴蝶舞,观之,心旷神怡。忽有人拍余肩曰:“雨弟,盖更进,勿在此呆!”回顾之,乃兄子光也。于是复由殿旁行。甃石作路,径小而幽深,两旁夹植冬青及柳,迎风摇曳,若欢迎状。余等至者路之东,地甚广大,荒烟蔓草,残碑断石横卧其中者,为昔之大殿遗址也。是殿毁于洪杨之役,至今未能恢复旧观,徒令人凭吊。

不置已而前行约数十武,是为红梅阁之前面,红梅约数百株,皆系新来住持之寒道士所手植。他日梅花盛放,得重游其地,大可供吾人玩赏也。旋历阶登阁,时适植分秧,四野尽碧,极目遥顾,西则城廓,隐现于云雾间;南则运河长流,环抱如玉带。文笔塔耸峙天空,高出云表,尤为大观。登览有顷,相偕而下,循廊行由阁后出,见绿竹参天,碧梧蔽日。竹阴深处隐现六角小亭,景物之佳,几疑置身仙境矣。吾侪遂沦茗于小亭中,清风徐来,竹叶互相击战若山瀑,杂以野鸟和鸣,更觉引人入胜。其东为古春轩,轩屋小而雅洁。轩前有沼,蓄鱼其中,倘把钩其上,亦足以怡情悦性也。

来源 | 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 常州家谱馆

0 阅读:5

惜梦看综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