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巴东:反腐风暴刮起来!
陈行甲,一个当年在大山里连英语单词都记不全的孩子,2002年一鸣惊人,拿下了全县公务员考试的头名。这成绩直接把他送进了无数人向往的清华大学,读的是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园里的那段日子,给他后来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想法,结结实实地打下了理论的底子。知识储备够了,眼界也得跟上。

2008年,他又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进修。在那个汇聚全球精英的地方,思想的碰撞更为激烈,他接触到了更多元、更复杂的关于权力运作和公共利益的探讨。
2011年,一纸调令,他“空降”到了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的巴东。这个地方,当时正被一个巨大的麻烦缠身,那就是一个闹得沸沸扬扬的“烂尾楼”困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县医院的新大楼工程。这个项目,最初的预算是明明白白的2000万,可等到要结算的时候,账单上的数字竟然飙升到了惊人的8000万!

这中间差出来的6000万,去哪儿了?这事儿在当时的巴东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却又像一个脓包,没人敢轻易去捅破。陈行甲亲自挂帅,带着审计部门的人员,一头扎进了那个问题重重的建筑工地。他们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而是真真正正地在工地上“蹲守”,一连待了三天三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问题很快就暴露了:工程实际使用的钢筋、水泥等关键建材的标号,竟然比合同上规定的低了整整三个等级!
掌握了实实在在的证据,陈行甲准备动手了。阻力也随之而来。消息灵通的上级领导,很快就打来了电话,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是希望他能“顾全大局”,不要把事情闹得太大,甚至可能暗示他其中的利害关系。

面对这样的压力和“劝阻”,陈行甲没有丝毫动摇。在电话里,他几乎是拍着自己的胸脯,斩钉截铁地给出了回应,那句话后来在巴东流传甚广:“我陈行甲的命,换巴东百姓一条命,值!”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席卷巴东官场的反腐风暴。以县医院工程案为突破口,调查不断深入,一个个牵涉其中的人物浮出水面,包括时任县长刘冰,还有在当地工程招标中屡屡得手、被称为中标“大王”的商人王某某等人。
最终,这场风暴将总共87名干部卷入其中,他们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反腐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危险如影随形。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2013年的夏天,竟然有人趁着夜色,向他位于县委大院的办公室窗户投掷了自制的燃烧瓶,企图制造恶性事件。幸运的是,当时他并不在办公室。
光反腐还不够,民生也得硬!
反腐,从来都不是最终目的,它更像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是为了最终能让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过上更好、更安稳的日子。所以,当反腐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他的工作重心和大量精力,便迅速而自然地转移到了如何实实在在地改善民生、推动巴东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向前发展上。

要致富,先修路。陈行甲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目标是为全县那星罗棋布的322个行政村,都铺上平整的水泥路。为了能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巴东、关注巴东,进而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倾斜,陈行甲想尽了办法。他甚至不惜亲自“下场”,在当地拍摄的一部旨在推广巴东旅游风光的宣传片里,客串扮演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当了一回“群众演员”。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也是他关注的重点。当了解到县里有不少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困境时,他又坐不住了。为了给这些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和生活费,他再次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举动。他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巴东当地出产的核桃、茶叶等山货,亲自跑到省城武汉的街头去售卖。

在人来人往的街边,这位正厅级的县委书记,竟然双膝跪地,向过往的市民推销、叫卖来自贫困山区的土特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干部,应该把百姓的疾苦放在什么位置。正是这些扎扎实实、深入基层的努力,以及他在反腐斗争中展现出的决心和勇气,让陈行甲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2015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荣称号。所有人都认为他仕途一片光明,可能会借此更上层楼的时候,陈行甲的内心却在酝酿着一个截然不同的计划。
优秀书记不升官?他要去搞公益!
2016年9月,湖北省委的一间会议室里,时任巴东县委书记的陈行甲发言时,他平静地站起身,说出了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错愕的三个字:“焦虑症”。他以此为由,正式向组织提出了辞去县委书记职务的请求。他当时只有44岁,正值年富力强,头顶“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光环,按照正常的官场逻辑,他的前方本应是更加宽广的晋升通道。

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惋惜。但了解陈行甲的人或许能隐约感觉到,那个看似简单的“焦虑症”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考量和更宏大的志向。告别了熟悉的官场,陈行甲并没有选择休息或者隐退。他迅速南下,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这片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土地上,他注册成立了“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
他把在巴东反腐时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儿,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那份果决和行动力,都用在了推动公益项目上。例如,当他了解到广东省河源市因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许多患有血液病的儿童需要长途跋涉到广州等地就医,不仅治疗不便,也给患儿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时,他下定决心要推动在河源建立一个专业的儿童血液科病房。

为了这个目标,他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游说”。他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河源市的相关领导沟通、协调,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争取支持。他硬是凭着那股“软磨硬泡”的精神,坚持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最终成功说服了当地政府,推动了这个项目的落地。
又比如,为了给那些罹患白血病却无力承担高昂治疗费用的孩子们筹集善款,陈行甲直接穿上了一身蓝白条纹的病号服,走进了医院的病房里,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公众讲述患儿们的困境,呼吁大家伸出援手。
他的这种“硬核”公益风格,在2020年初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当武汉疫情最为严峻、医疗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大量确诊重症患者因为转运不及时而面临生命危险的关键时刻,他迅速组织起一支志愿者团队,冒着巨大的感染风险,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抗疫的最前线。

在武汉封城的那段艰难岁月里,他的团队不分昼夜地工作,驾驶着车辆穿梭在武汉的街头巷尾,与病毒赛跑,成功地将超过1200名重症患者安全、及时地转运到了定点收治医院。
换个“战场”:公益路上的硬核与温情
2021年,他的第一本书《在峡江的转弯处》出版后,迅速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书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细节:他曾经为了帮助一群被拖欠工资、走投无路的农民工兄弟讨回血汗钱,在深夜里,一个人伏案疾书,为他们向上级部门撰写详细的情况报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底层艰辛的体恤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正是这些具体的、带着温度的行动细节,让人们看到了那个在反腐时雷厉风行、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铁腕书记”形象背后,其实也蕴藏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和人性化的温暖。

尝到了用文字记录和传递力量的甜头后,陈行甲的写作并没有停止。2023年,他的第二本书《别离歌》面世。这本书更多地聚焦于他转型公益之后的经历和观察。这一本更侧重于描绘当下他在公益领域遇到的具体的人和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书中记录了许多令人心碎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一个关于7岁白血病患儿小莹的故事尤其触动人心。小莹的父亲为了给孩子筹集高昂的治疗费用,四处奔波借钱,却屡屡碰壁。在一次借钱再次失败后,这个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男人回到医院,情绪崩溃之下,绝望地用头去撞击冰冷的墙壁。
病床上的小莹,目睹了父亲的痛苦和绝望,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强忍着病痛和泪水,反而去安慰父亲,清晰地说出那句:“别哭,我疼”。他想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揭示出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下,一些大病患儿家庭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和制度性难题。

如今的陈行甲,虽然已经离开了巴东多年,但他的手机通讯录里,始终存着三百多个来自巴东普通老百姓的电话号码。这些人可能是当年他下乡时认识的村民,可能是向他反映过问题的群众,也可能是得到过他帮助的人。
当有媒体好奇地问他,为何在仕途一片大好的时候选择放弃,离开那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体制内上升通道时,这位曾经亲手将87名官员送进监狱、被外界视为“官场异类”的人,往往会露出他那标志性的笑容,然后指了指自己书架上一本已经明显泛黄的《万历十五年》。他会特别提到书中的一个历史人物——海瑞,以及海瑞罢官那年的年纪——四十五岁。这个年纪,恰好与他自己2016年辞去巴东县委书记职务时的年纪相仿。
参考资料:[1]鄂璠.陈行甲:一位县委书记的治县秘诀[J].决策探索,2016(15):84-87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