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问问收入,怎么就得傍个富婆?

枫语联翩 2020-08-30 21:43:38

(1)

中国文字寓意深刻,同样的文字,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态度和语调,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理解:

某粉丝网上咨询自己崇拜的大咖:“老师,能帮我看看这篇文章写的如何?”

大咖:“你也会写文章?”(大咖是惊讶,感觉对方了不起,超出自己想象的意思)

然而;

粉丝:“怎么,也太瞧不起人了吧!”

大咖一下就没反应过来,自己没说什么啊???

粉丝的理解是:大咖质疑自己的能力,嘲笑自己没能力写文章。

(2)

最近,知乎上有个热议问题;

一位学中医的准新生,想提前了解点情况,就在新生群问了一下毕业生工资;

一位学长回答了;

没想到无心问话,好心回答,只是问了问工资而已,学长竟然让自己傍个富婆。

一位18届学长回我:温饱吧

我:一两千也能温饱呐

他:倒也没那么少

我:这要啥时候才能买房呀

他:你录取了吗

我:还没呢,这不放假闲的没事查查工资,想想以后的事儿

他:还没录取呢,中药一个也不认识,天天想着赚钱,你不适合学中医。那么想赚钱,你咋不学金融 (我感觉出他在讽刺我了,尝试缓和气氛)

我:这话说的,金融也不好赚钱呀,各行各业都不容易

他:这么喜欢钱,你怎么不现在打工去? 你还上什么大学?就你还想考研?

我:谁不喜欢钱啊

他:喜欢钱你傍富婆去啊,这个来钱快!

我:??????

(3)

只是个无心发问,了解情况而已,怎么会被学长理解成想着赚钱,喜欢钱?

这背后的概念是怎么被转移和偷换的?

首先,赚钱是个敏感话题,尤其和今天的买房放在一起;

赚得多,当然好;但是赚得少,与买房相比少的可怜的那些人,本身都很小心翼翼回避这类问题的人,会自然的觉得你问这个话题,是一心想赚钱。

这是对方的自然反应;

所以,学长会在中途说:还没录取呢,就天天想着赚钱,你不适合学中医,适合做金融。

反应灵敏的人,在听到这句话时,就应该感觉到学长已经转移话题了,曲解了自己的本意;

要么将话题重新拉回来,要么干脆直接笑笑,结束话题;

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新生可以重审和澄清一下自己的本意与赚钱无关:可能我表达有误,我只是了解一下情况而已,没其他什么意思;

然而,新生却回答:金融也不好赚钱啊;和“谁不喜欢钱啊?”

这两句话一讲,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很想多赚钱,就是在天天计算着怎么赚钱。

那于是,学长就顺着这个意思:喜欢钱,就找个富婆,这个来钱快!

这显然是一句嘲讽,挖苦和揶揄。

整个交谈的重心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被替换了;

从开始的无心询问,好心作答,变成了暗自挖苦和嘲笑。

(4)

怎么才能让交谈交流更加顺畅的进行,避免错误解读?

首先,敏感话题尽量少谈,少问;

什么叫敏感话题?

就是站在对方角度,考虑他的接受度,是否会刺激对方。

学生不要问成绩,差生面前不要讨论考大学;

女性不要问年龄,丑女面前不要讨论漂亮,大龄女性面前不要讨论婚姻,衰老;

不要主动讨论收入,婚姻,买房,买车这些个性化十足的问题;

你问了,不告诉你实情,显得虚假;告诉你实情,感觉没必要;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问,不要讨论。

其次,遇到抬杠,心态要放平,不要被对方带着走;

如今的网络杠精比比皆是,随便一句话放出来,你还没怎么样呢,那边就杠上了;

你说好,我偏说不好;

你喜欢,我偏偏就不喜欢;

遇到这样的硬撅撅顶牛的人,回给他个微笑包,告诉他:你是对的;

一句话结束争端,不要和杠精争对错。

最后,多注意对方交谈中的偷换概念,转移了交谈的重心,改变了自己的本意;

这个地方不注意,就很容易落入对方有意无意中留下的语言圈套或者陷阱,

自己本来只是随口一问,怎么一个比喻和类比,竟然成了存心伤害和恶毒了。

发现对方在偷换概念,就比如,自己只是问问收入大概多少,学长却把这个询问理解成急着想挣钱,眼中只喜欢钱;

一定要及时终止或者转移话题。

通过重审自己的本意,将话题澄清,让偷换不成立;

或者不再继续讨论下去,快速转移到另外一个话题,省得交谈进入死循环,用嘲讽,互怂来结束。

除了以上这些通用法则以外,如果一个人格外的对某人的某句话敏感,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

那多半,是自己自身的问题。

这个自身的问题往往是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心理状态,认知模式,原生环境密切相关的;

需要探索自己,才能找到答案。

但是,自身的问题却能极大的影响自己去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

表面上是问题,是误解,其实却是位置,角度,自己的成长感知带来的;

所以,交流沟通,我们最终面对的人是自己。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

0 阅读:14

枫语联翩

简介:以独特视角看世界,注重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