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国后我军的历任总参谋长名单,在不少出版物甚至是一些官方文件中,都认为是徐向前是首位总长,粟裕是第二位。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在徐帅和粟裕大将之间,还曾有一位总参谋长,此人就是彭德怀老总。
彭总作为我军五大战神之一,即使在十大元帅中,也能和朱老总一起,领先其他八帅半个身位。
按理说,以彭总如此地位和威望,其担任总长的经历应该广为宣传才是,军委为何有意“淡化”这次人事变动呢?
一,彭老总婉拒总长任命
1952年4月,彭总因伤从朝鲜战场前线返回国内,接受治疗。
在彭总回国后,中央就着手安排其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当时,摆在中央和彭总面前的,有三个选择:
第一,彭总康复后,返回朝鲜前线,继续指挥志愿军;
第二,恢复彭总建国初的职务,前往西北,主持地方工作;
第三,留在中央,另作打算。
乍一看,似乎第一个选择最为合理,毕竟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彭总作为志愿军的主心骨,应该一鼓作气率军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过,在军委看来,朝鲜战场已经陷入战略相持阶段,谁也不能在短时间里打出碾压性的战果。
此时让彭总前往朝鲜,多少有点“大材小用”,因此中央放弃了这个想法,并决定由邓华将军统筹朝鲜战场事宜。
同时,当时中央已经规划撤销当各大行政区机构,著名的“五马进京”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所以让彭总回到西北的想法也不现实。
就这样,军委最终决定把彭总留在北京。
1952年7月,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当众提议由彭老总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并出任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然而,当得知周总理想法后,彭总立即表示了婉拒。根据彭老总回忆:“1952年夏我回到北京,中央建议要我当总参谋长,我不大愿意,当时就拒绝了,我想做地方工作,想离开军队工作。”
彭总不愿意当总长,但总参谋部不能无人领导,所以彭总在婉拒中央后,向毛主席推荐了两位总长人选。
二,彭总推荐了谁?
第一位是高岗,此人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在后世书籍中出场次数不多。
但我们研究历史,就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因为一些过错,就大搞历史虚无,甚至是恶意抹黑。
高岗当时的职务是中央计划委员会主席,足见其能力之强、资历之深。
然而,在毛主席看到彭总推荐高岗后,直接反问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高岗难道没有缺点吗?”
彭总虽然性格直烈,但情商极高,自然明白毛主席话里深意,所以事情就此作罢。
第二位人选是邓公。邓公是我军少有的军政均佳的领导人物,能打胜仗,更善于治军。由他出任军队总长,可以说是一个极优选择。不过,当时邓公已有要务在身,精力实在顾不过来。
眼见无人可以胜任,再加上毛主席的再三要求,彭总也就不再推脱,接受了毛主席的任命,走马上任。
三,中央为何不公布总长名单
然而,奇怪的一幕出现了,中央在任命彭总为总参谋长后,竟没有公开这一人事变动。
在《彭德怀传》一书中,有如下记载:在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的官方通知中,只写了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没有写兼任总参谋长职务。总参谋长仍是徐向前,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
其中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中央已经有意组建国防部,而参谋部的一些职责和国防部多有重叠,所以中央想让彭总提前了解国防职责,同时为避免日后两个部门出现同一个领导现象,中央有意“淡化”彭总在总参的职务安排。
第二, 当时的总参名义上是由徐向前领导,但徐帅长期在京外养病,所以总参的日常事务均由聂荣臻元帅主持。
而在聂帅麾下,还有着粟裕、黄克诚、李克农等一众副总长。这套领导班子经过数年磨合,已经日趋成熟、稳定,如果贸然变动,不利于总参的正常工作。
第三, 彭总虽然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但在毛主席心中,总长的最佳人选一直都是徐帅。关于这点,从毛主席宁愿委屈聂帅代理总长事务,也要留着徐帅的总长名头就可以看出一二。
毛主席慧眼如炬,对于军中名将的性格、长处早已了然,因此在职务安排时,处处细致,让众将发挥各自的优势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