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

涵阳说健康 2025-02-07 04:14:47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

肠息肉形成的因素

1.饮食性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另外,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4.肠道炎性疾病: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5.肠道菌群失衡:微生态的“失衡”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抑制有害菌生长。然而,当肠道菌群失衡时,有害菌增多,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受损,从而促进息肉的生长。

6.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

7.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好发年龄多为中老年,五六十岁以上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会大大提高,其中男性发病率比女性更高一点。

如何预防肠息肉

1.肠镜检查、定期随访: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肠癌的最有效方法,有数据指出,95%的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我国肠癌发病率从40岁开始上升速度加快,因此我们建议40岁以上人群(即使是无症状者)做一次肠镜检查;肠息肉切除术后、肠癌术后、家族性息肉病者需定期肠镜随访。

2.治疗相关疾病:发现肠息肉后建议及时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及时治疗肠道疾病,纠正紊乱的肠道菌群,避免长期炎症刺激,诱发肠息肉形成。

3.饮食多样化: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主食粗细搭配合理,少吃高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高蛋白(尤其是红肉)食物,少吃油炸、烟熏、腌制的食品。

4.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控制体重,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情。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