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说到清朝,尤其是清末,人们总会给其贴上落后、愚昧的标签。清朝末年,西方的摄影技术已经传入到中国。这组照片就是清朝末年所拍摄的影像,后经图志不语使用AI技术上色处理。
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能够摆脱传统观念对清末的刻板印象,更加客观地认识这个时期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真实生活。

一名男子站在装饰精美的大花轿旁,男子可能是新郎,这个花轿是新娘乘坐的轿子。花轿的帐幔上刺绣着精美的花卉和祥云纹路,增添了些许庄重和尊贵的气息。除了外部装饰豪华外,花轿内部也布置得十分舒适,丝绒做成的软垫舒适地铺在花轿底部。丝帐的边缘点缀着华美的珠子和金线,闪烁着光芒,宛如星光般灿烂。

怡兰商行的工人们在一个宽敞的仓库里,将茶叶按照一定的重量和规格装进木箱中。怡兰商行是一家专门从产地采购茶叶,并将其加工、包装后出口的公司。这些装好茶叶的箱子将被交付给外贸商人,然后通过海运运往欧美市场。
图中一个工人在装箱过程中,为了让茶叶更加紧密地填满箱子,他竟然跳进箱子里用自己的脚踩踏茶叶。

一群文人聚集在一个古色古香、充满书香气息的庭院里。有的文人专注的弹着古琴,有的文人正在下围棋,还有的文人拿着烟袋锅子,一脸享受的抽着烟。在庭院的一角,还有一位小厮穿着朴素的服饰,正蹲在地上给这些文人烧茶。

永春县的街头一位小贩挑着一根扁担,在街头休息。这位小贩是当地的售卖小吃的商贩,他的穿着非常朴素,连双鞋都没穿,看上去小贩的年纪并不算大,但脸上已经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在清朝,当人们见面后,互相进行揖礼是一种常见的礼仪。揖礼通常用于平辈或平级之间的日常打招呼,或者在需要向别人询问事情时使用。清朝的人对于揖礼的细节还有更多注重。他们会注意自己的姿态,保持身体垂直、站得笔直,同时表现出谦虚和尊重的态度。揖礼过程中,他们会保持目光正直,保持双手、身体的协调运动,并且力求舒展优雅的动作。

知春亭是清朝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一处重要建筑。照片拍摄于1900年或1901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期间,可以看到两个印度士兵坐在亭中,一个放羊的农民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而草地上一群羊正在悠闲地吃草,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以其精心设计的景观和优美的建筑闻名。然而,由于八国联军的控制,颐和园沦为一片动荡的地区,失去了它昔日皇家园林的尊严。

一个中年男子静静地躺在凉席上,他的双眼微闭,正在拿着烟枪吸食鸦片膏,可以察觉到他已陷入鸦片的诱惑之中。这位男子或许曾是个有为之人,或许也曾是家族中的希望,但如今,因为吸食鸦片他彻底成了失去了梦想和荣誉的废人。

广州的大河上,一个勤劳的船家女正在摇着她的小船。她身穿一身简朴的素衣,头戴一顶色斗笠,长袖的上衣遮住了她干瘦的手臂。她的脸庞晒得黝黑,偏过头看着远处,眼神中带有一丝丝的惊恐。

这一个专门接收盲人学生的学校,学校的老师们通常教授盲童们盲文、算数、历史和地理等知识,还传授技能如编制竹藤产品等,以便将来能够自给自足。学生们来自各个阶层和背景,尽管他们视觉上有着残缺和外界对他们的歧视,但这些学生们都怀着追求知识和改变命运的热情。他们虽然不能看到世界,但通过盲文和老师们的指导,他们能够感知和理解事物。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改革家和政治家。他们也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二个月,康有为和梁启超一同逃亡至日本,并在此时被日本最大的言论综合杂志《太阳》特别采访报道,这张照片就是在采访中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