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个朝代,尤其是清朝以前的朝代,我们只能从那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去一探究竟,一般人们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不久就会枯燥且乏味,便没有了看下去的欲望。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发明的摄影技术传入到中国,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们又多了两种了解历史的方式:照片和录像。
以下是图志不语摘选了清末不同时期的照片资料,让我们从这些经过后期上色处理后的老照片里来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百态吧。

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口,一名扒掉上衣的死囚被行刑人员死死地按在地上,此时地死囚只得平静地俯身在地准备接受死亡的命运。刽子手高举利刃,只待手起刀落。
菜市口刑场设于今天的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此地沿街菜摊菜店众多,图中可见有很多人在围观行刑。

一名清代的县太爷坐在一幅巨大的匾额下,匾额上写着“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这六个字的含义是处理案件要兼顾天理、国法与人情。他的身边簇拥着一群仆从,三班衙役严肃地守卫在他的旁边。整个场景展现出清朝末年官员的阶级与地位,彰显出清朝末期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

1860年,圆明园遭受了英法联军惨无人道的焚毁后,这个曾经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景观变得荒凉凄惨,被厚厚的杂草所笼罩。那些昔日繁华灿烂的宫殿和亭台楼阁已经化为灰烬,被斑驳的墙壁和坍塌的石砌所替代。

北京内城护城河里,一群老百姓正在一个河堤上洗衣服,这些老百姓经常早早的背着衣篓和洗涤物品来到护城河边,他们在河水中洗涤着衣物,用力搓洗,把沾满泥土和尘埃的衣物洗得干净整洁。

这两个农村的孩童正在村边玩耍,他们手中的木棍就是他们的玩具。他们的父母都在为生计忙于奔波,无暇顾及他们,所以两个孩童只能在村中自娱自乐。

这些艺人通常来自民间,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戏服,头戴花冠或彩帽,脚踩高跷。他们常常在集市、庙会、节庆活动中进行表演,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赚取微薄的收益。

被晨光照耀的小吃摊上,一头戴软帽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长条板凳上着享用着他的早餐。镜头近处趴着一条流浪狗,等待着食客吃完,好吃点省饭填饱肚子。

烟台港港口上的苦力们正在港口上忙碌,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们都在港口上忍受着严酷的天气。这些苦力都是家境贫寒之人,迫不得已选择了这艰苦的工作来谋生。

十八甫是广州西关最早的商业区,位于南沙滩附近,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区之一。明朝时期十八甫仅仅是一个集市,商贩们聚集在这里进行交易。到了清朝十八甫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繁华的商业区。

一个老者坐在自家稻田边上休息,手里拿着一个大烟袋锅子,看上去精神矍铄。两个农妇穿着干活的衣服,站在老者身边。不远处的白塔是赤岗塔,该塔位于广州,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至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