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上色老照片:灾民无家可归风餐露宿,慈禧在颐和园欣赏雪景

恬恬看历史 2023-06-10 08:05:04

只要说到清朝,尤其是清末,人们总会给其贴上落后、蒙昧的标签。晚清时期西方的摄影技术已经传入到中国,百年后的我们可以从当时拍摄的老照片里来了解晚清社会现状和人们真实的生活。

这组照片原为黑白照,后经图志不语使用AI技术上色。尽管有些色彩明显失真,图志不语仍然相信它们比黑白照片更能真实地再现清朝末年的社会面貌。

洋人开汽车在颐和园游玩

1907年,两名法国人开着汽车颐和园在颐和园游玩。

图中两个洋人驾驶汽车停在颐和园“罨秀”过街牌坊下,在当时,马路上很少有汽车行驶,这辆汽车的出现很快就引起了周边民众的围观。

俄军在一家中国武馆门前合影

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一群俄国军官和士兵在一家武馆门前合影,图中还有两个国人。

左边国人的右手扶着一杆很长的枪,这个枪叫“抬枪”,是清朝特有的一种重型鸟枪,该枪因过于笨重和射击精度差,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逐渐被清军淘汰。

山东烟台的集市上

照片应该是集市上的一角,有两个卖菜的和一个小吃摊,小吃摊上有几名顾客正在吃饭,周围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灾民无家可归风餐露宿

清朝末年灾荒不断,很多受灾地区的老百姓因家园和农田被毁,不得外出逃荒。这是一家六口之家的灾民,他们暂时在一栋房子外落脚,一群路人好奇的在远处观望着。

舞狮子闹花船

过年期间,山东曹县正在举行舞狮子、闹花船等民俗节目,图为舞狮子表演,墙边两名男子各举着一副写有“狮子花船”的木牌。

两个年轻的姐妹合影

这对姐妹穿着同样款式的衣服,这种衣服是汉族女性服饰“袄裙”的改版,在清朝末年很是流行。她们都有着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也就是俗称的缠足,因为缠足也出现了一个风俗,如赛足会。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缠足的女子们会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小脚,供人们点评。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欣赏雪景

1903年冬,慈禧太后在宫女和太监的陪同下到颐和园欣赏雪景。慈禧太后在晚年特别喜欢赏雪,每到下雪,只要有时间必定会到颐和园欣赏雪景。然而,此时的大清已经国将不国、丧权辱国、凄凉萧条,而清廷的实际掌控者仍旧有闲心去赏雪。

贝子溥伦在美国乘坐汽车

1904年3月,贝子溥伦率清帝国代表团出席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并受邀访问了华盛顿、芝加哥、纽约等美国大城市。

图为贝子溥伦(前排戴眼镜者),在访问期间乘坐汽车出行。

清末重臣那桐的长女

那桐是清末重臣,先后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要职。那桐的长女在历史上留下的资料和信息并不多,只知道嫁给了清末重臣崇厚的孙子希贤,1924年病逝。

炸油条的早餐摊

炸油条的小吃摊摊主正在卖力的工作着,当看到摄影师的镜头时,他的表情并没有显得拘谨,而是很自然的微笑着。旁边他的儿子正在拿着一双筷子将炸好的油条从油锅里夹出来。

清末云南巨人照

巨人穿着“云南布政使亲兵”的军服,身旁站着一个老者,老者的身高也就一米多点,而巨人身高肯定已经超过两米。就这身高在衙门口一站,简直太有气势了。

抽烟的长辫子男子

这名男子坐在一把椅子上,左手娴熟的夹着一根香烟。或许是为了彰显自己辫子的长度,他特意在拍照时将长长的辫子放在身前。殊不知,他引以为傲的长辫子却被洋人轻蔑地称为猪尾巴。

一群搬运工在发生争执

清朝末年,四川长江江边,一群揽活的搬运工可能为了抢生意,发生了激烈冲突,以至于大打出手。周围有劝架的、有看热闹的,还有人对此熟视无睹,显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剃头匠在给顾客梳理头发

清朝的理发师大多被称为“剃头匠”,他们一般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如果有谁要理发,就找个街边空地让顾客坐在板凳上,即可开始工作,又方便又实惠。

剃头匠不光会剃头还会刮胡子、刮脸、剪鼻毛和采耳。

四名男子在打扑克

四名中年男子正盘坐在地上打扑克。扑克应起源于宋朝民间的叶子戏,在元朝时传入欧洲,经过欧洲人的改良后形成了现代扑克的雏形,这种欧洲扑克又在清末传入到中国。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