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之X看好了,这才是真正的J-8II!聊聊J-8II是如何让PLAAF跨入新时代的

白给的老真白 2023-04-21 13:50:08

“22年前,王伟驾驶的机型是J-8II,由于飞机性能差距,他不得不用生命捍卫祖国边界。”

这是你们电影宣发号视频里自己打出来的,记住你们自己说的话,你们这帮GRD。我就问你们:你们宣发这帮GN*D白眼狼敢不敢挡着顾老的面说?敢不敢当着北战飞行员们的面说?敢不敢对着王伟烈士的儿子说!敢不敢在浙江安贤陵园功勋苑的王伟烈士墓前说出这句话!

2001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持,授予王伟“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命名大会中明确说明了:美国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事件,责任完全在美方。多年来,美方不顾我国多次严正交涉,频繁派飞机到我近海空域实施危害我国安全的侦察活动,是导致这一事件的根源。我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对其实施跟踪监视,符合国际惯例,是完全正当的行为。这次撞机事件,美机是肇事者。

在你们嘴里变成了“飞机性能差距”?还是说你们宣发对江爷爷、胡爷爷、张爷爷,迟爷爷做出的决定有异议?请问贵方宣发:“你们做人的底限在哪里?职业道德和操守在哪里?你们的行为和日本右翼那帮出生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又有什么区别?”哥们不是没有攻击性,哥们只是过了攻击性的年纪,但是当哥们重新有攻击性的时候一定是某些人做了天怒人怨的事情。这事情没完,哥们这次就给你们小破球2一样的待遇:三刷你们的作品,看哥们到时候怎么开喷就完事了。

一代人干了三代人的活

如果有看过笔者先前二代坦克转三代坦克的那些事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任何技术上的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实验和积淀,没有脚踏实地是不可能做出成熟的产品的,在航空领域更是如此,没有什么弯道超车,只有逆水行舟。而J-8II的一系列实验,就是最好的例子,今天就来算一算,劳苦功高的八爷,为PLAAF打下了多少江山。

04号原型机

PLAAF里,第一架拥有BVR能力的飞机

在PL-15满地跑,PL-12忙着清库存的今天,很多人对PLAAF那离谱的BVR能力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哪怕是隔壁的美国空军在面对PLAAF的物理电子竞技时,打起十二分精神的同时还得对着机载RWR和ALQ-131A提心吊胆,生怕一个不注意就要吃瘪。那么这就要引出一个问题了:PLAAF第一架能够使用中距雷达弹进行BVR空战的飞机是谁呢?

答案自然是J-8II了,J-8II其实在设计伊始就已经考虑到了使用雷达弹进行空战,1988年3月18日完成设计定型时的J-8II就明确了这点,同年10月18日军委定型委员会也批准了具体的技战术指标。但是PLAAF对于这些具体的指标不能说是嫌弃至极,至少也是怨念满满,甚至提出将刚定型的J-8II直接停产。空军之所以如此不给领导和顾老面子倒不是因为“和平珍珠”项目,而是因为当时为J-8II配套的208型雷达虽然在理论上能够提供超视距模式、敌我识别这俩BVR空战最基本的功能,但是理论最大60km探测距离,120°搜索范围,上视等效果不是做不到就是大幅度缩水,性能差就算了,可靠性还低的离谱。至于什么地图测绘、PD模式、波束锐化、空地测距、画面冻结等技术那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毫不客气的说,208型雷达的性能甚至还不如美国空军在20世纪60年代使用的AN/APQ-100型雷达,就更别提和AN/APG-59以及AN/APG-66(V)1比了。

而与208雷达配套的PL-4A型半主动雷达弹作为一款仿制自AIM-7C“麻雀”的产品,无法主动从载机雷达上获取目标方位坐标、提前量、火控信号频率,目标相对观测角和角速度等关键信息。不仅如此,在打靶实验中PLAAF还发现了PL-4A有截获不稳,信号丢失、无法下视等问题。此时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末,AIM-7M已经是满地跑,哪怕是R-27ER这样子的垃圾都能吊着PL-4A打,可是主机厂连一枚30年前的导弹都仿制不出来,就算仿制出来了也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如此那要J-8II干什么呢?

01号原型机

但是飞机都造出来了,扔了又可惜,于是J-8II的短平快改进项目立马上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意大利引进的85枚“阿斯派德MK.1”半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及相关配套设备与培训+改进型208A型雷达,作为AIM-7E的意大利版本,“阿斯派德”更换了意大利自产的改进型导引头后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和更强大的搜索范围,其性能已经介于AIM-7F和AIM-7M之间,远优于AIM-7E。这85枚“阿斯派德”被称为“A弹”PL-11,首批25枚A弹与1990年8月交付,剩下的60枚导弹意大利则顶着美国和法国的压力坚持在1996年4月完成了交货。

1992年11月起,A弹”PL-11首次在了J-8II的机翼下冲上了蓝天,但是由于种种技术故障,J-8II发射的两发PL-11均没有命中靶机,经检查发现是发电机供电能力较差,无法支持稳定的连续波照射,发现问题后的601和112随后展开了为期两年半的改进工作。直到1995年3月,J-8II在西北大漠深处完成了PLAAF的第一次BVR打靶。这次208A雷达在30km外就发现了飞行靶,但是由于子系统故障,208A雷达直到15km才锁定了目标,随后PL-11拖着白烟冲向靶机并完成了3发3中的好成绩。而此时的PL-11数量只剩下了20发,PLAAF就是用这仅有的20发PL-11冲向了1996年的台海。

PLAAF里,第一款批量使用自研涡喷发动机的

当WS-10B能和F-110-GE-129不相上下时,当J-8FR在澡盆上耍的F-15J团团转时有没有人想过,PLAAF如今能有性能优秀且可靠的发动机,是谁打下的技术基础?没错,还是J-8和她的WP-13B“昆仑”发动机。

从名字上也不难猜出,WP-13B和苏制米格-21上的那台图曼斯基R-13-300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1978年,PLAAF从好朋友埃及那里搞到了两架完整的米格-21MF和米格-21UM,还从同样关系非常好的孟加拉国和罗马尼亚手里搞到了相关零件。在完成拆解和技术评估后决定加以整机仿制,其中就包括这台R-13-300型发动机,涡喷-13应运而生。最早的WP-13A是打算给仿制自米格-2MF的J-7III战斗机所使用的,J-8II其实是属于搭顺风车。经过10年共19台样机的仿制,WP-13A完成了总计2500小时的试飞和150小时的国家定型试车,最终于1988年2月完成全部设计定型并开始制造。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J-8II是第一款批量使用自研涡喷发动机的飞机呢?难道不是J-7III吗?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J-7III根本就没有批量生产,因为J-7III出生就落后,雷达稀烂让空军实在是提不起兴趣,最终J-7III仅仅生产了17架就草草下马,而J-8II则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当时WP-13的唯一用户。而且WP-13A属于R-13-300的仿制品,在技术上不属于自研,自然不能算了。

针对J-8II的要求,基于WP-13AII改进而来的延寿升级型WP-13B上马,WP-13B首次摆脱了完全依赖仿制的道路,相比A型,B型首次采用高负荷、高流通的钛合金压气机,增大了空气流量,沙丘驻涡式加力稳定器等新技术,最为重要的是,这是国产航发中,第一款在零件上采用了单元体设计理念的发动机,还极为前瞻性的提升了发电能力。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被改的图曼斯基都认不出来的WP-13B在性能、油耗、全周期寿命上都有了大幅提升,于2002年开始批量生产并配套给J-8F使用。

然而WP-13B虽然达到了4119DaN的最大军用推力、6345DaN的全加力状态推力、5.28的推重比以及1.009的最大军推耗油率。但是部队显然并不满意,因为此时的WP-13B仅仅在天上飞行了660架次共930小时的飞行试验,虽然通过了150小时的国家定型试车,但是500小时的首次大修时间和1500小时的全寿命周期显然没有达标,和装备WS-10A“太行”的J-10A/J-11B一样,早期生产的这些J-8F也因为没有发动机而被迫晾在停机坪上当起了地勤女王,直到2009年这一现象才得到了彻底解决。

这俩大菊花承载了多少航发人的心血

PLAAF里,第一款真正实现全电操纵和飞火推一体化的飞机

J-8II ACT验证机实际上并不是PLAAF的第一架ACT验证机,在此之前沈飞,成飞和昌飞都已经搞出了J-8 ACT、J-7II ACT和K-8 ACT,但是受限于技术水平和时代因素,这些飞机要命坠毁,要么没能实现完整的全电操纵。而1988年9月完成首飞的J-8II ACT完成了PLAAF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全电操纵和静不稳定布局。

静不稳定布局的设计有多难呢?打个比方:请用你的食指让螺丝刀刀头垂直稳定在你的手上,稳住了还不行,你必须得在手臂挥动的情况下跑完400m,然后配速还得是和博尔特一个级别的。所以静不稳定布局向来就是极为考验一个国家工业软硬件配套水平的存在,没有万米高空在钢丝上开法拉利飙车的水平根本搞不出来,硬要搞的加过往往是这样子的:

至于静不稳定的好处有啥?还是一张图就看明白:

这样子的差距还狗斗啥啊

不过PLAAF的ACT到还有一段趣事,那就是这套ACT的的确确是我们做出来的,但是完成评估的不是我们,而是俄罗斯人。

1992年中旬,当J-8II ACT还没有完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需求分析、风动补充试验、数据库建立、编码等所有测试时,为了确定我们自主研发的ACT到底是不是国际意义上的ACT,我们将这套三轴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翻译成了英文送到了英国马可尼公司和德国宇航研究院进行评估,想让这俩看看我们做的到底算啥东西。这两架机构很热情的接待了601的一行人,但是在听完详细报告后均婉拒了这个请求。此时已经是苏联解体,顾老一行人最终找到了俄罗斯,一开始一行人是打算请莫斯科的相关院校和学术机构看看,但是俄方在听说了一行人的具体请求后,大手一挥,早说嘛,还去什么大学啊,专业的不去问还跑学校里来?达瓦里希跟我走。于是到最后负责评审的机构变成了和NASA齐名的俄罗斯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这份喜出望外的大礼还不止于此,俄方专家看过以后,利用计算机和模型重新为J-8II ACT补充了风洞试验和启动数据库,重新设计了机身内的部分伺服作动器,还主动要求派人前往沈阳参加后续设计工作。1996年9月,J-8II ACT在俄方专家的帮助和评估下顺利通过所有试验和相关考核,为后续国产机型的电传操纵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架J-8II ACT退役以后就更有趣了,本来这架飞机退役以后是打算送给国内院校的,结果当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为了这架飞机当校标差点撕起来,最终的结果是这架J-8II ACT给了沈阳,而作为补偿,J-8III的01号原型机被送给了南昌当做校标。

J-8III 01号原型机

发动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技术(FADEC)也是来自于J-8II的058号机,无锡的614所在2000年完成了所有技术储备并得到了058号原型机作为实验平台,2001年完成了WP-13B的FADEC适配工作,2002年7月完成了所有地面调试,2002年8月,058号原型机使用WP-13B FADEC验证机完成了首飞,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058号机完成了40余架次的测试,充分说明了我国FADEC系统的可靠性,为后续WS-10A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地位嘛,我这里直接引用航空工业出版社《飞在前面——推动航空技术发展的试验研究机》的相关评价:

首次解决了数控系统的装机问题,解决了数控系统与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之间复杂的相互交联的问题;

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系统的飞行试验;

首次完成了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子控制系统的全面飞行验证;

首次完成了对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及数字电子控制发动机的机载测试及数据处理;

首次完成了对数字电子控制系统的飞行评估,初步建立了一套数字电子控制系统飞行试验评估准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最后一架J-8F是2012年生产,2014年下线的,无论是在中巴的“雄鹰”联合演习中用BVR空战和狗斗血虐枭龙,还是金头盔中阻挠J-10C夺冠,亦或是没事就去耍猴,这些年轻的老兵时至今日依然活跃在第一线。而这些老兵,依然在书写自己的传奇。

当PLARF还是第二炮兵时,J-8B作为二炮某型导引头系统高速俯冲验证机进行试验,这架J-8B最终在12000m高空以50°-60°的俯冲角一路向下俯冲至4000m高度,而最终的CEP原定是50m,在飞行员的大无畏精神和精细操控下,最终做到了CEP30的水平,保证了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

2022年8月,还是在西北某大漠深处,某负责拦截的J-8F编队在击落某外军飞行器时创造了世界空军史上的多个世界纪录:实战下载机发射导弹最高速度、实战下空空导弹最远击杀记录、首次下实战A射B导等等。这件事情的具体情况并没有说明,但是从事后西战某团荣立集体一等功、长机飞行员荣立个人一等功、僚机飞行员荣立个人二等功,西战高层集体表彰这些行动就可以看出这个战绩的含金量有多高。

PL-15很牛逼?J-20很牛逼?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峥嵘岁月已过,但J-8手里的刀依旧越磨越利,相比起强敌空军发癫打气球时连个AIM-120都不敢打的怂炮操作,八爷用行动给全世界的空军上了一课什么叫亮剑精神,也许再过几年我们就可以看到J-8F的实战经历,但是在那时候,想必这些老兵依然功成身退,被新时代的“三剑客”们所替代。而这些,是某型电影,某些人不敢想,也永远无法复刻的操作。

36 阅读:2146
评论列表
  • 2023-04-22 15:35

    8爷成熟的太迟了。再最需要的90年代撑不起祖国巨大的天空!2000年后就只能靠涡喷机高空高速特性独自闪光!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向老兵致敬![点赞][点赞]

    hokplus 回复:
    是啊,j10都满天飞了 8爷还在完善设计。。。
    低糖绿茶 回复:
    实在佩服沈飞的坚持,苏27都在生产线上了,还在坚持把亲儿子养大
  • 2023-04-25 23:09

    2000年海航的八爷只能带着两枚PL8去拦截白羊座,速度高,航程短,低速机动性差,确实不适合干这活

  • 2023-04-23 16:23

    终于看完了,给小编点个赞👍!也[点赞]自己咯一下![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3-04-23 11:03

    J7Ⅲ的问题不只是雷达吧[得瑟],把实机送来拆成零件照着抄都能抄出超重来。要不是走关系通门路,空军才不会要这么个垃圾。

    奔跑前进3776 回复:
    超重是正常现象,毕竟不了解设计原理,包括零件的性能指标,仿造很容易超重。即使拿着零件,外形可以一分不差,但是怎么制造的,材料是什么,这不好仿造
  • 2023-04-23 20:14

    作为资深军迷,在96前后看着不争气的老八爷,看看憋屈的台海上空,之后又幻想着八爷高速单挑22,当时觉得是无奈之下的选择,,现在回头看,有点义和团的赶脚,滑稽,却又悲壮。 随着八爷成熟体的到来,也许我们可以笑对御用摄影师的15J,但是这都是属于新军迷的福利,对于已届不惑的那代军迷来说,记忆最深的,还是世纪之交的压抑、无奈和苦笑。那时的我们,对于LCA、幻影2000和拉斐特都要流哈喇子

    蓝军 回复:
    看得我跟着掉眼泪,我那些九十年代的舰船知识航空知识还都保留着
  • 2023-04-24 10:00

    一个横着飞的火箭也这么舔?

    蓝军 回复:
    那你怎么知道歼八的性能是火箭的?
    用户18xxx90 回复:
    你这眼睛可以啊?马斯克没请你去,可惜了[笑着哭]
  • 2023-05-22 20:29

    八爷威武!能做ACT,了不起,后面的机型都跟着受益

  • 2023-04-22 22:35

    八爷的性能到今天也没有解密

  • 2023-04-23 07:02

    歼八到底是不是米格25?

    罗某人 回复:
    F8II于中国的作用相当于米格25于俄罗斯的作用
    低糖绿茶 回复:
    苏15还像话一点[呲牙笑]
  • 2023-05-19 23:26

    难道如此好文章,这样的小编支持[点赞]

  • 2023-08-04 23:05

    八爷

白给的老真白

简介:哪个军宅,车迷不是老二次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