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的千年记忆:宋皇台如何诉说香港的历史与未来

爽爽的南洋 2024-12-01 14:25:26

在香港的历史版图上,宋皇台是一颗璀璨却复杂的明珠。它曾是南宋末代皇帝避难的象征,见证了忠诚与抗争的精神;它在冷战期间被赋予全新的政治意义,成为文化对抗的符号;它在当代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展览重新焕发光芒,成为公众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到冷战,再到今天的遗产保护,宋皇台不仅是一块刻满沧桑的石碑,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它的故事,映射了香港在不同时代下的身份变迁与文化演变,也为我们解读香港的历史与未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历史:从南宋遗址到地方记忆的塑造

宋皇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是一段关乎流亡与忠诚的故事。1277年,南宋小皇帝赵昰和其弟赵昺在元军入侵时,被迫逃亡至岭南一带,最后驻扎在九龙湾一座小山丘上。相传,赵氏皇族在此设立行宫,石碑“宋皇台”由此得名。这一地标从此成为忠臣护国和皇室避难的象征,赋予了这块石碑浓厚的历史和情感内涵。

曾经的圣山与宋皇台

宋皇台的历史意义最初仅限于南宋皇族避难的见证,但这一功能随着历史的推移被不断扩展。从明清时期开始,地方文人墨客逐渐将宋皇台视为忠臣烈士精神的象征。他们以诗文吟咏的方式,寄托对南宋忠烈精神的缅怀,赋予宋皇台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在明清交替之际,这一地标的象征意义更为深刻,成为忠于故国、抵抗侵略的精神载体。

到了清末民初,宋皇台再次被赋予新的文化意义。随着清朝灭亡和社会剧变,一批遗老流亡至香港,他们将宋皇台的象征意义从南宋皇族的避难地扩展为表达对清朝亡国之痛的文化符号。知名遗老如陈伯陶、赖际熙等,通过捐资修建石碑、撰写碑文、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宋皇台的文化象征性。

宋台秋唱图

这些遗老不仅重建了宋皇台的物质形态,还通过赋予它“亡国遗痛”的文化意涵,将其纳入更广泛的历史叙事。他们的努力让宋皇台的象征意义不再局限于南宋,而是成为对抗外敌、坚守忠诚的普遍象征。与此同时,宋皇台逐渐成为地方性文化活动的中心,例如每年在宋皇台举办的“宋台秋唱”,以诗会的形式纪念这一历史遗址。

陈步墀的「畅和室」,遗民们登圣山前的雅集地

这种地方记忆的塑造和传播,使得宋皇台逐渐脱离其单纯的历史地标属性,成为一种文化和历史认同的象征。通过这一过程,宋皇台的意义不断被丰富和延伸,其背后的故事也成为香港乃至更广泛华人社会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冷战:从地方遗址到文化冷战的符号

20世纪中期,冷战的阴影笼罩全球,而香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文化冷战的前沿阵地。宋皇台,这一承载南宋末代皇帝避难历史的遗址,在这一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政治意义,成为冷战文化对抗的象征。

1950年代,为满足启德机场扩建的需求,圣山被夷平,原本矗立于山上的宋皇台石刻也不得不迁移。为了保存这一历史遗迹,同时安抚公众的民族情感,港英政府决定将石刻迁至附近,兴建一座新的纪念花园。

这座花园在1959年竣工,设计采用了传统的中式风格,包括亭台楼阁、石碑与景观绿化,试图再现宋代遗民的精神韵味。

1959年新建设的宋皇台公园

这种迁移并非单纯的历史保护行动,而是文化景观的再造。宋皇台花园的建立通过重塑遗址的象征意义,将其从地方性历史遗迹提升为政治文化符号。这一过程中,港英政府不仅保留了历史遗址的基本形态,还重新塑造了其叙事,使之更符合冷战时期的政治需求。

港英政府深知,在面对大陆时,文化认同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工具。他们通过强化宋皇台的传统文化内涵,将香港塑造成中国文化的真正继承者,与大陆“破坏传统文化”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殖民政府在保护宋皇台的过程中,刻意融入了“自由世界”的叙事框架。例如,南宋的历史被描述为弱小的皇室面对外来侵略时坚守忠诚与正义的典范。这一故事不仅具有传统文化价值,也暗示了冷战时期西方自由世界面对“共产主义威胁”时的坚守。

在宋皇台花园的建立过程中,港英政府还特别寻求了赵族宗亲总会的合作。赵族宗亲会自称是南宋皇室的后裔,在香港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港英政府通过与赵族宗亲会合作,强化了宋皇台的正统性,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合法象征。

1960年香港赵族宗亲总会出版的《宋皇台纪念集》

赵族宗亲会积极参与了宋皇台石刻的迁移与纪念活动的策划,并为纪念碑的制作和出版《宋皇台纪念集》提供支持。这种合作让宋皇台的文化内涵更加具体化,同时通过历史叙事的再创作,使其成为冷战文化对抗中的重要符号。

宋皇台从地方遗址到冷战符号的转变,展示了文化景观在政治语境下的灵活性与多重功能。它不仅仅是一块历史石碑,更是冷战时期香港如何通过文化叙事寻找自身定位的缩影。通过对宋皇台的重塑,港英政府成功地利用这一文化景观,达成了冷战文化对抗和巩固香港身份的双重目的。

当代: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中华文化纽带

2012年至2015年,为配合港铁宋皇台站的建设,港铁委托考古专家对圣山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这次行动不仅揭示了南宋遗民在港的历史遗存,更让世人重新审视香港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考古过程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陶瓷碎片、宋代货币和石构水井等,揭示了香港在南宋时期已经是重要的避难之地和文化传播的节点。

例如,出土的龙泉窑青瓷和福建窑青釉瓷表明,南宋遗民不仅在这里安顿下来,还通过海上贸易将香港与内地其他地区和海外连接起来。这些物质遗存提供了关于宋代文化、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证据,同时也表明,香港与内地的联系自古紧密。考古学家指出,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香港作为中国文化和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宋皇台出土的浙江龙泉窑八卦纹青瓷香炉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些考古成果,港铁在宋皇台站内设置了“圣山遗粹——宋皇台出土宋元文物展”。展览精选了400余件出土文物,其中包括南宋时期的日常器物、建筑构件和货币。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香港作为南宋历史重要部分的角色,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延续性。

港铁宋皇台站的站内文物展

作为香港首个在地铁站内设立的文物展览,“圣山遗粹”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还成为展示香港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窗口。展览所传递的核心信息是:香港的历史从未脱离中国历史的主线,而是一直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

今天的宋皇台,已然超越冷战时期作为文化对抗象征的单一意义,成为香港与内地文化一体性的生动体现。通过展览和公众教育,宋皇台让人们看到香港不仅仅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今日的宋皇台公园

作为香港文化认同的象征,宋皇台让人们看到,香港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块石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意义,而每一次意义的转变,都强化了香港与中国的不可分割性。宋皇台的故事,将继续激励人们思考香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地方与国家的重要桥梁。

延伸阅读:

1.Hon, T. ki, & Chan, H. yin. (2023). A historical garden and a student centre: two memorial landscapes to reposition Hong Kong, 1959–1968.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4(6), 1033–1054.

2.Yiu, H. Y. G. (2020). Reinventing Hong Kong local memory for cultural cold war – A study of Sung Wong Toi: A commemorative volume and cold war memory (Outstanding Academic Papers by Students (OAP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