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致命短板:歼-15仍使用俄制AL-31F,大修时间仅300小时?

朵朵来看趣事 2025-03-28 00:42:41

本月,中国海军歼-15舰载机部队的发动机保障记录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作为航母战斗群的核心作战力量,这批早期型号仍在使用俄制AL-31F发动机的事实,暴露出中国舰载机动力系统国产化进程中的最后壁垒。

从乌克兰获得的T-10K-3原型机为歼-15研发提供了关键参考,但原装AL-31F发动机的继承却埋下隐患。该型发动机标称大修周期500小时,但实际拆检数据显示仅能维持300小时稳定运转,相当于每季度需进行深度维护。若按海军舰载机年均400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标准计算,单机每年至少需更换1.3台发动机,这对航母有限的机库空间和维修资源构成严峻挑战。

对比美海军F/A-18E/F配备的F414-GE-400发动机,其9000小时总寿命与3000小时大修周期的数据,更凸显AL-31F的技术代差。美国海军通过延长发动机维护间隔,将"超级大黄蜂"Block III型的战备率提升至85%以上,而采用俄制动力的歼-15机队需要多付出3倍的后勤保障力量才能维持同等出勤率。

技术溯源显示,AL-31F的原始设计缺陷难以根治。其4级风扇与9级高压压气机的组合虽能产生122.6千牛推力,但23.8的总压比与1665K的涡轮前温度导致燃油效率低下。当执行重载起降时,油耗比国产WS-10H高出14.9%,这对需要精确控制油量执行远海任务的舰载机而言尤为致命。

更令人担忧的是供应链风险。俄罗斯礼炮公司近年交付的AL-31F系列发动机,主轴承故障率较十年前上升37%。2017-2024年间,印度空军苏-30MKI机队因同款发动机故障损失超过8亿美元,这个前车之鉴为中国海军敲响警钟。尽管中国已建立自主大修体系,但核心部件的再制造仍依赖俄方原材料供应。

国产WS-10H发动机的突破为破局带来曙光。该型动力采用单晶涡轮叶片和粉末冶金涡轮盘技术,将大修间隔延长至800小时,推力提升至135千牛。2022年珠海航展披露,搭载WS-10H的554号验证机已完成300次电磁弹射测试,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3.5吨。但盐雾腐蚀防护和甲板冲击耐受性等舰载专属指标,仍需通过实战化检验。

海军装备专家透露,现有歼-15机队的动力升级采取"双轨并行"策略:新生产批次全面换装WS-10H,现役早期型号通过模块化改造逐步替换。这种渐进式替代既避免战斗力断层,又能消化AL-31F的剩余库存。值得关注的是,福建舰曝光的弹射型歼-15T已确认采用矢量推力版WS-10C,其142千牛加力推力可支持33吨级舰载机实现无助推滑跃起飞。

当美国海军推进F414增强型发动机升级计划,将推力再提升18%之际,中国航发工业的追赶之路依然漫长。但沈阳黎明公司披露的"太行"系列发动机产能已突破500台/年,这个数字不仅远超俄罗斯现有航空发动机总产量,更为彻底解决舰载机"心脏病"提供了物质基础。未来三年,随着WS-10H在电磁弹射起降、高海况适应性等方面完成技术验证,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远洋部署将迎来真正的动力自由。

0 阅读:0

朵朵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