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破空,博弈无声。
1998年歼10首飞时,西方军事观察家轻蔑地将它比作“拼装玩具”。27年后,这款曾被贴上“仿制品”标签的战机,竟让印度媒体《欧亚时报》改口称其“超越西方”,甚至传出伊朗、孟加拉国豪掷116架订单的传闻。军事评论家戏言:“能让对手媒体鼓掌,比导弹射程还难。”

歼10C的订单传闻像一场精心设计的烟雾弹。伊朗被曝欲购百架,但2025年2月伊朗革命卫队刚签下25架俄制苏-35,这笔交易直接冲击了歼10C的“百架神话”。

德黑兰的F-14雄猫确实老迈,但双发重型机苏-35更适合对抗以色列的F-35,更何况俄罗斯允许技术转让,这对渴望自主军工的伊朗而言,吸引力远超单纯采购。歼10C单价5000万美元虽诱人,但伊朗外汇储备捉襟见肘,与其豪购百架,不如学埃及“分期付款”:先买24架组建精锐中队,再逐步替换老旧机群。

孟加拉国的16架订单更接近现实。该国空军司令2024年底密访成都,试驾歼10CE后当场拍板:“比阵风更适合我们。”印度部署的阵风单价2.4亿美元,而歼10C报价仅半数,还能打包霹雳-15导弹和飞行员培训——这种“一条龙服务”让达卡省下60亿人民币,足够再买3个防空营。

歼10C的杀手锏藏在细节里: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00公里,配合PL-15导弹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沙特曾用歼10C与台风战机模拟对抗,结果前者在超视距空战中八战七胜,气得英国教官抱怨“规则不公平”。

不过挂载能力仍是短板:执行对地任务时,歼10C最多携带4吨弹药,而阵风能挂9吨——但对孟加拉这类无需远程奔袭的小国,空优性能才是刚需。

印媒的转向藏着地缘算计。《欧亚时报》三年前还嘲讽歼10C是“阵风陪练”,如今却夸它“改写空战规则”。这种突变源于南亚棋局:巴基斯坦列装60架歼10C后,印度36架阵风已不够形成压制;若孟加拉再获16架,新德里将陷入东西两线被歼10C包围的战略困境。印媒的“赞美”,实为向政府施压加速国产光辉MK2战机进程的舆论战。

军火市场的每次订单交割,都是技术、政治与钱包的三重博弈。歼10C的116架传闻,既折射中国军工从“市场跟跑”到“规则制定”的蜕变,也暴露国际买家在性价比与地缘风险间的摇摆。

当沙特用歼10C巡逻波斯湾,当缅甸用它威慑安达曼海,这些银翼早已超越武器范畴——它们是中国制造撕开技术霸权的投枪,更是中小国家挣脱大国枷锁的钥匙。未来战机的竞争,从来不止于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