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我是懵懵懂懂的,但我记得一件事尤其印象深刻,一位学长跑到我面前拿出手机跟我说,添加我的微信积累人脉......
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社交?”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回答下,高质量的社交,不仅可以节省我们时间精力,还能让我们受益颇多。
其实在大学,每个年级都具有鲜明的社交模式。
所以我们也要灵活社交,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社交模式。
大一的时候,大家都还没有在大学站稳,每个人都处于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
这时候谁有什么特长,以后有什么成就,都还看不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大一认识的每个人都有无限潜力,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以彩蛋的形式呈现给我们。
所以大一时主要是进行广泛社交。
而且大一正是我们圈子最为扩张的时期,加的社团学生会,参加的活动,都可以帮我们结交到人脉。
进入大二,随着学生会和社团的退出,我们的圈子也开始缩小。
这时,正是打造圈子的黄金时期。
一方面是社团的退出,让自己有了更多时间,另一方面是课程也开始浓缩。如果身边有一个正能量的圈子,可以约着一起去上自习,这能为大三打下很好的基础;如果是一个负能量圈子,整天躺平打游戏,那大三只会变得更加艰辛。
所以大二的社交模式不再是广泛社交而是结交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到了大三,大家都要面临毕业,要么上参加工作要么就继续深造,这时我们的圈子会进一步缩小。
我建议大家去结交老师、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以及家里有很强背景的人,他们会对你的工作就业、升学有所帮助。
但是再去结交新朋友会略有困难,我们的圈子会进一步缩小,除了班级同学和之前的朋友很少新人再进入自己的生活了。这时的人脉来源,就要靠大一积累的朋友和大二打造的圈子。
所以大三的社交模式是功利性社交。
有效的社交,也许是平时带来负担,关键时给你带来温暖的朋友,这需要用心经营,收益也是细水长流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