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后人请张学良为总理故居题词,张学良为何说:我不能签名

红色天空录 2022-09-08 08:03:18

周恩来

前言

1999年4月,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到美国考察期间,与周恩来的侄孙女周晓芳一起看望了周恩来惦记了几十年的挚友——爱国将军张学良。

期间,他们回忆了很多往事。当谈到诗句时,周晓芳突然想起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曾委托她请张学良写几个字,或者提个词。

于是,周晓芳立即掏出纸和笔,让张学良写一首最喜欢的诗。

诗兴大发的张学良马上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一首诗:

好梦未圆愁夜短,虚名终久误人生。

写完之后,张晓芳让张学良签下自己的名字。张学良却面露难色,没有签名。这是为什么呢?

热情接待故人后人

1999年4月,周恩来的侄女、时任国家财政干部培训中心主任的周秉建来到美国考察。

当周秉建来到夏威夷时,想到了伯伯周恩来多年来一直牵挂的一位挚友——爱国将军张学良。她想要见一见这位传奇将军。

于是,周秉建让周恩来的侄孙女周晓芳前去联系此事。

之所以让周晓芳去联系,是因为早在1997年的时候,周晓芳就与张学良见过面。

当时,周晓芳受人邀请邀参加了张学良在夏威夷希尔顿酒店举行的寿宴。

周秉建

宴会期间,有人告诉张学良,周家后辈前来贺寿。张学良非常高兴,称一定要见一见。

当周晓芳走到张学良身边后,张学良微笑着,一边握着周晓芳的手,一边开心地将她揽到身边,并凑近周晓芳的耳朵,说了几句悄悄话。

周晓芳记得,张学良说的最多的就是他很佩服周恩来,说总理非常亲和、正直。

但是,周晓芳回忆称,张学良当时跟她说话时,神情与话里透露着一些愧疚之情。

周秉建提出见张学良的那一年,张学良已经年近百岁,身体状况不佳,很多访谈都回避不见。

但是,当张学良得知是挚友周恩来的后人想要来见他一面后,非常爽快的答应了见面。

4月29日这一天,周晓芳陪同周秉建来到希尔顿大酒店。只见张学良坐在轮椅上,在侍从的陪同下,缓缓来到酒店大厅。

看到张学良后,周秉建与周晓芳赶紧迎上去。

张学良晚年

从神情上来看,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的后人非常兴奋。他伸出双手,一手抓住一个孩子,深情的看着周秉建说道:

“周恩来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我非常敬佩他的为人,对他的印象很深刻。我们是好朋友!”

听了张学良的话,周秉建赶紧俯下身子,在张学良的耳边说道:

“七妈邓颖超病逝时,我看到了您送去的花圈,我们很感动。我母亲和全家委托我向您表示诚挚的感谢,祝您健康长寿!”

原来,1992年,邓颖超病逝时,远在美国的张学良曾委托他在北京的侄女张闾蘅送上花篮祭奠。挽带上写着:“邓大姐千古,张翰卿、赵一荻敬挽。”

听了周秉建的话,张学良十分伤感地说道:“一个人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周恩来就知道这一点。”

1972年,74岁的周恩来被确诊为膀胱癌。

因为工作繁忙,以及一些其他原因,周恩来的治疗一拖再拖,在身体日渐虚弱的情况下,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着。

1974年,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医疗组的报告,决定对周恩来进行手术治疗。

周恩来

此后,周恩来断断续续做了数次大大小小的手术。

1975年,周恩来抱病出席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贺龙骨灰安放仪式。

当贺龙的子女劝说周恩来要保重身体时,周恩来说:“我的时间也不长了!”

闻言,全场一片悲戚。

1976年1月,周恩来生命垂危,长时间处于昏睡状态,已经两个多月没有进食,连水也不喝。

在专家组为周恩来做了最后一次手术后,周恩来再度陷入昏迷。

弥留之际,周恩来微微睁开双眼,虚弱地对身边的医生说道:“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多年来,虽然张学良一直没能再见到周恩来,但是他一直在关注着这位挚友。

回忆往事

期间,周晓芳说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大笑回应:“我不是英雄,不是狗熊就差不多了!”

在笑声中,他们的思绪回到多年前……

1935年,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率领东北军入陕“剿共”。

期间,他的部下高福源被俘后,被押到瓦窑堡。

周恩来

在这里,高福源参加了“解放军官学习班”,对共产党有了了解,思想得到转变。

于是,他要求回去劝说张学良,与共产党一起合作抗日。中央很快批准了高福源这一提议。

高福源回去后,在面见张学良时慷慨陈词,讲述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以及帮助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诚意。

说到动情处,高福源不由得声泪俱下:

“如果再这样打下去,东北军将被消灭在内战中,副司令何以对东北父老、何以对先大元帅的亡灵!”

张学良听后大为感动,于是派遣高福源返回苏区,与中共代表联系商谈事宜。

1936年4月7日,在风雪交加中,周恩来率领李克农等人,走在瓦窑堡通往延安的路上,准备与张学良举行联合抗日救国密谈。

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进行了第一次历史性的会见与会谈。

高福源与张学良

会谈中,他们的话题集中在民族危机、抗日救国以及谋建抗日统一战线上。

张学良向周恩来保证,他是坚决主张抗日的,他正准备与日本人决一死战。

谈到当下严重的民族危机,张学良与周恩来心潮起伏,流下悲愤的眼泪。

周恩来说:“我们都是爱国主义者,一定要打败日本人,挽救中国。”

期间,张学良非常坦诚地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然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参加,就应该包括蒋介石,他是中国现在实际的领导者,我们如果不将他争取过来,困难将非常大。他势必会与我们作对,甚至可以用中央政府的名义讨伐我们,就像是对付冯焕章一样。他的脾气我知道,为了自己,他会一意孤行到底!”

周恩来冷静地分析道:“蒋介石集团的力量确实非常大,抗日战争如果争取不到这个集团,将是个很大的损失。共产党以前不是不愿意争取,只是考虑到可能性不大。”

蒋介石

张学良说:

“我和蒋介石联系很多,关系很密切。据我所知,蒋介石是有抗日的思想与打算的,日本人给他难堪,他也因此发过牢骚,心里有恨。只要咱们认真争取,是可以将他团结到抗日阵营中的。”

“如果能将这样一个力量争取过来抗日,是我们非常希望看到的。只要蒋介石放弃‘剿共’,为了抗日大计,可以既往不咎,团结在一起……”周恩来说。

虽然张学良在团结抗日上与共产党代表周恩来达成了一致,但是,他表示自己还有上级,很多事情以他的地位是不能决定的。但他会尽最大的努力,让蒋介石理解他们。

张学良还与周恩来立下誓约,彼此绝不背信弃义。

最终,他们达成了8项共识,会谈非常成功。

此次会谈中,张学良与周恩来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事后,张学良兴奋得一夜未眠,却毫无倦意。对部下叹谈起周恩来,张学良总是赞口不绝:

“周恩来心怀如故,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共产党确实了不起!”

张学良

而周恩来同样也对张学良赞口不绝。周恩来在归途中曾对同行的人说:

“谈得真好啊!想不到张学良是这样爽朗、这样有决心、有勇气的人,真是出乎意料!”

另外,周恩来还托人转交给张学良一封信:

座谈竟夜,快慰平生,归语诸同志并电告前方,咸服先生肝胆照人,诚抗日大幸!

遗憾的是,张学良多次劝说蒋介石无果,最终只能与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

后来,张学良瞒着周恩来,送蒋介石回去,导致身陷囹圄50多年。

张学良陪蒋介石离开的那一天,周恩来得知后,心急如焚马上追到机场阻拦。但还是迟了一步。

对于张学良的这个举动,很多人表示不解,觉得张学良太过轻率。

但是,在多年后的采访中,张学良说出了其中的深意。

张学良

张学良说,他到南京是去请罪的,这个罪包括预备将他枪毙的……如果当时他不那样做,内战就会扩大。为了大局着想,他决心牺牲自己。另外,他也不想因为此事连累别人。

对于张学良的这个举动,毛主席与周恩来都做出了高度评价。

在张学良送蒋介石离开的当天,周恩来在给党中央的电报中分析形势时这样说道:

“故蒋走张去虽有缺憾,但大体是转好的。”

后来谈到张学良,周恩来评价他是“千古不朽的人物,是千古功臣。这是极高的评价。

毛主席则在会见史沫特莱期间曾说:

“西安事变中,国内一部分人极力挑拨内战,内战危险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张汉卿先生送蒋介石回南京,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必将给日本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中国或许会因此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损害。

毛主席

互相牵挂

除了高度评价,周恩来多年来也都一直牵挂着张学良,一直在为早日解除对张学良的囚禁、恢复张学良的自由而努力着。

1944年,周恩来在给美国罗斯福总统私人特使的复电中提出,恢复国共会谈的四项先决条件之一就是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等被囚禁的爱国人士。

次年,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时提到,蒋介石将张学良扣押的行为是倒行逆施。

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的政协会议上,周恩来再次提到张学良。

他对在场的所有人说:“我们今天在这里谈团结,有一个人对团结的贡献最大,他就是促成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张汉卿先生。我们怀念他,诚恳希望他早日恢复自由。”

当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后,周恩来宴请新闻界民主人士时,再次提到了对张学良的惋惜之情,以及对蒋介石的谴责。

1949年10月,毛主席与周恩来本来想要用蒋介石最重要的谋士张群换回张学良。

卢汉

但最终却因为卢汉擅自释放张群,导致失去了最后营救张学良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安事变20周年座谈会上,周恩来再次肯定张学良与杨虎城是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25周年纪念活动上,周恩来赞扬张汉卿是一个英雄人物。

活动结束后,周恩来还给被囚禁在台湾的张学良写了一封信:

为国珍重,善自珍摄,前途有望,后会有期。

为了将这封信送到张学良手上,周恩来找到原十七路军参议郭增恺的夫人,让她将信件转交给张学良。

前往台湾后,郭增恺的夫人趁着张学良与赵一荻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将周恩来的亲笔信夹在口红中,交到了赵一荻的手中。

一直到最后病危,周恩来在忍受病痛折磨,牵挂国家大事的同时,依旧在想着张学良。

他在病床上嘱咐当时对台工作办公室的负责人罗青长:

“一定要关注张学良!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会怎样?对于帮助过我们的老朋友,一定要记住他!”

罗青长

而张学良多年来即便是在幽禁中,也一直在怀念周恩来。

张学良曾在采访中说:“我曾想在有生之年再见一面周先生,但却没有实现,这是我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

另外,张学良虽然也迫切希望恢复自由,但他并没有为了自由而说违心的话。

1936年,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送上法庭。期间,审判长问他:“你胁迫统帅,是受人指使,还是你自己的意思?”

张学良斩钉截铁地说:“无人指使!”

在贵州被监禁的时候,蒋介石派人与张学良谈解除“管束”的三个条件:

第一、承认西安事变是上了共产党的当。

第二、交还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在南京发给张学良的电报。

第三、自由后必须出洋。

对此,张学良坚决拒绝。他说:“当年兵谏前并没有与共产党商量过,也没有人提前向他们通风报信……怎么能说是上了共产党的当呢?又不是他们让我捉蒋委员长的……”

张学良晚年

回忆完往事,周小芳逗乐张学良:“您为什么老坐轮椅?”

张学良大笑:“因为我懒!”

后来,他们还谈到了诗句。

此时,张学良的随从插话道:“张老很喜欢作诗,经常吟咏他喜欢的诗句。”

周晓芳听到后,马上想到了淮安老家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交给她的任务。

于是,周晓芳赶紧掏出笔记本与钢笔,递给张学良:“请您题一首您最喜欢的诗吧!”

张学良拿起笔,周晓芳赶紧用双手托着笔记本,请张学良写诗。

随后,张学良用左手扶着笔记本,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诗:

好梦未圆愁夜短,虚名终究误人深。

写完以后,周秉建与周晓芳姑侄俩对张学良说:“请在这里签上您的大名吧!”

张学良却放下笔,略作思考后面露难色说道:“这个名字我不能签,我的律师不让我签名。”

就这样,周晓芳请张学良为周恩来故居题词的事情就此作罢。

后来,张学良在去世前还见了周恩来的侄孙。

当时赵一荻已经去世,张学良深受打击,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甚至不能多讲话。

但是,听说周恩来的侄孙想要见一见他,张学良胡子都没有刮,就那样见了周恩来的侄孙,他们还一起合了影。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去世,享年100岁。

8 阅读:8556
评论列表
  • 2022-09-08 23:53

    很多人讨厌他,认为他怕死不敢抗日,导致东北沦陷。其实他不是张作霖,实力和能力远远不如张作霖,所以他能做的不多,想做和能做是两回事。周总理欣赏的人,不会是不好的人。

  • weik 17
    2022-09-08 20:43

    一个人改变了历史。

  • 2022-09-10 13:30

    周总没有后人

    你好 回复:
    人家都说了,侄孙,你还说没后人
  • 2022-09-24 20:34

    我们国家的东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