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也是民众最为关切的焦点,随着两会的召开,一系列关乎民生的提议被提出,而房地产作为许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资产,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
它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稳定,更与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
尽管两会尚未结束,但从目前的讨论和政策风向来看,未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一系列显著变化。
它们是什么呢?

自2021年起,国内房价走势发生显著转变,逐步迈入下行通道。
以部分热点城市为例,曾经动辄每平方米数万元甚至更高价格购入的房产,如今市场价值大幅缩水,有的小区房价跌幅甚至超过20%。

但对于没房的人来说,即便房价有所下降,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难以企及的天文数字。
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使得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进一步抑制了购房需求。
需求端的疲软直接导致房地产商面临巨大的销售困境,大量期房积压,难以售出。

资金回笼困难,使得许多房地产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这也是导致众多楼盘烂尾的重要原因。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峻形势,银行积极采取措施,贷款利率从原本的6%下调至4%。

对于已经购房且仍在还款的人群,银行也通过一系列政策返还了部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在今年两会期间,会议明确指出,要坚决阻止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避免市场过度低迷引发系统性风险。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扩大住房贷款范围,为更多有购房需求的人群提供资金支持。

对于租房的人来说,2023年引发广泛关注的“提灯定损”事件,简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在这一事件中,租客在退房时,已将房屋打扫得一尘不染,完全符合入住时的约定状态。
然而,房东却带着灯具,对房屋进行近乎苛刻的检查,仅仅因为发现家具上存在极细微的划痕,便要求租客支付高达10000多元的赔偿。

更令人气愤的是,房东不仅拒绝退还押金,还以言语威胁租客的人身安全,使得租客陷入了极度恐惧与无助的境地。
然而,此类事件并非个例,在网络上,租客吐槽房东无端克扣押金的帖子屡见不鲜。

有的房东以房屋轻微磨损、电器小故障等借口,拒不退还租客押金;还有的房东故意拖延押金退还时间,使得租客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维权。
这些乱象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租客的居住体验,也让许多人对租房望而却步,影响了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今年两会期间,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姚劲波代表提出的“租购同权”政策,犹如一道曙光,为解决住房租赁市场的乱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该政策旨在审定押金托管第三方制度,通过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租客押金进行托管,确保租客的租金能够安全、及时地回到自己手中,有效防止别有用心的房东恶意克扣。
同时,“租购同权”政策还致力于为租房者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保障。

在教育方面,租房者的子女将享有就近上学的权利,打破了以往只有购房者子女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局面,让租房家庭的孩子也能在公平的起跑线上接受教育。
在医疗领域,租房者能够享受社区医疗服务,方便日常就医,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此外,政策还允许租房者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房租,进一步减轻租房者的经济负担。
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极大地提升租房者的生活品质,增强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危旧楼中的房屋,全是破旧不堪,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像污水排放不畅、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屡见不鲜。
居民们住在这种生活环境之下,哀声载道的事情也是频频出现。
而且,最让众人头疼的还是烂尾的情况,好不容易攒钱买的房子,结果到最后不但钱没有了,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两会上也提出了对危旧楼,以及城中村进行改造。

政府计划通过大规模的深度改造,拆除重建部分危房,对老旧房屋进行加固和翻新。
同时优化区域规划,增设公园、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全方位提升城市整体住房质量,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而对于烂尾楼问题,政府将进一步强化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加强对房地产项目资金流向的监控,确保预售资金专款专用,优先保障工程建设进度。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信用不佳的企业限制其市场准入,倒逼企业重视项目建设,确保每个项目都能顺利完成,推动高质量住宅建设,重塑购房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参考文献中国甘肃网——2025-03-06《事关房地产!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透露楼市新信号》

红星新闻——2025-03-04《全国人大代表姚劲波:治理“提灯定损”式恶意克扣押金,建议租金年涨幅不超5%》

新华社——2025-03-05《两会新华社快讯:政府工作报告说,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