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有个患者和老中医反馈,参加了半个月自愿者,回家后感染了,发热怕冷,吃了二天连瘟不见缓解,就问我该怎么办?我看了下舌苔白厚舌质淡,没有口苦口干不喜欢喝水,这个体质明显是寒性,吃寒性的药物等于越吃越重,当然不会起效。

来自网络图片
上面图片是卫健委推荐的中成药,适合感染后各个时期,但是对于具体体质的建议没有涉及,这里面一个是普通民众中医科普的不足,另一个也涉及到具体辩证是个复杂活,很多人并不愿意太深入了解,这会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凭感觉用药,药不对症是常态。

图片来自网络
中医辩证用药其实很简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简单理解就是对抗疗法,寒性的病用热药,热性的病用寒药!
对于流感,我们普通人只需要分的清寒热两端就能选对大部分中成药,老中医拿两个中成药做个对比,藿香正气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作用,而连瘟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简单点说就是:藿香正气是针对寒性感冒的,连瘟是针对热性感冒的。推而广之,药品说明上凡是写着清热宣泄解毒这类的都是凉性药,对应的是热性感冒,写着发表散寒化湿之类的就是热性药针对的是寒性感冒。
知道了从药品说明书上区分寒热性质之后,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寒热了,舌苔脉象比较复杂而且假象较多,机体的自然反应和病理产物不会骗人,就从这两方面入手。

老中医自有图片
“有诸内必形诸外”意思就是说通过外在的表现来识别内里的寒热性质,一是机体的自然反应,最容易入手的就是口中感觉:寒性的人口淡不渴、口气不臭、喜欢喝热的,怕冷甚至冷到骨头里那种感觉在多数新冠感染者身上出现,多可以考虑是寒性体质;相反的口干口苦,喜欢喝凉水,怕热不怕冷、出气自我感觉臭热腥、靠近身体别人感觉烘热等那肯定是热性体质了。第二个是从病理产物上区分:黄鼻涕黄痰黄尿属于热,清鼻涕清稀痰尿清白属于寒。
看到这里,多数条友就能理解前面那个感染者吃连瘟为啥不管用了,他就属于寒性体质,应该用姜糖水发汗一次,然后吃藿香正气液,他按照我说的方法使用后,第二天就恢复了。

老中医自有图片
还有一种感冒,寒热不好区分,流清鼻涕咳吐的是黄痰,有的人是黄稠鼻涕,咳吐出来的痰是清稀带黄痰块,就像鸡蛋放时间久了淌黄了那种观感,这个在中医里叫做寒包火,也就是热性体质受了风寒,寒在外热在里,寒热交错,这个如果辨别不对,单用寒药或者热药都会拖拉很久不能痊愈,这个用麻杏石甘汤或者大青龙汤比较对症,莲瘟里面有麻杏石甘成分但是量不够,那么就可以姜糖水发汗一次去风寒,然后再用姜糖水冲服连瘟就可以了。手边有藿香正气加双黄连也可以。对应的就是解表寒清里热,实在没办法,风寒感冒颗粒加风热感冒颗粒一起吃也行。
转发关注中医科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