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并不是一回事,作为中国人不要弄错了

柒史墨 2024-02-25 08:45:00

中国文字拥有多年历史,很多文字容易被大众混淆,尤其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字也都会组合在一起使用。

比如寺庙就经常连在一起出现,但其实寺和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它们不仅来源不同,就连指代的意思也与现在大家所认为的意义不同。

一、寺的来源

寺字,从读音上来说,通“侍”,作为动词,意思是侍奉,作名词可以组成侍女、侍卫等。

字形上来看,寺字由土和寸两部分构成,意为寸土之地。

据相关资料记载,西周时期就有了“寺”,此时“寺”表示为朝廷的权利和威信。

到了秦朝,寺延伸为朝廷内部的办公场所,比如当时九卿中的“太仆”为管理全国马政职位,朝廷就专门为太仆建立寺,方便他们处理事务。

总之在当时九卿办公的场所都被称之为寺。

北齐时期,廷尉的办公场所廷尉寺被更名为大理寺,这是当时古代最高的司法机关。

总之,在北齐之前“寺”和佛教的场所没有任何关系,直到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寺才逐渐成为佛教的活动场所。

相传公元64年,汉明帝晚上做梦时梦到一个高人绕宫殿飞行一周,经介绍才知道自己梦到的是来自西方的佛,于是汉明帝特意派使者去到西域,把佛教引入中原。

西域的僧人入境之后,汉明帝就给他安排了住所称之为寺。

之后为了彰显对高僧和佛法的尊重,汉明帝还特意派人修了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古寺——白马寺,从此之后寺不仅只是司法机关,也成为佛教传统建筑的统称。

随着时代变迁,寺在佛教中出现的越来越多,成为了佛教的专属称呼。

二、庙的来源

庙和寺不同,庙的偏旁是广字头,它与建筑有关。

《说文解字》中记载过庙,庙指的是古代人供奉祖先的场所,庙最早的版本是西周经文,它与中国所信奉的宗庙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庙还指代已逝祖宗的居住场所,西汉经学家郑玄笺释的内容中就写到“庙之言貌也”,因此庙还和貌字的意思相近。

表示只要后代子孙能够保持一颗纯净之心去缅怀祖先,便可以感化祖先,在庙中见到祖先真实模样。

《礼记》中也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因此庙也是由等级区分的,不同阶级拥有的庙的规模不同,君王能够拥有七座庙,诸侯三座庙。

至于平民百姓是没有宗庙的,其中帝王用来供奉先祖的地方被叫做太庙,天子去世之后便会进入太庙,拥有单独的庙号。

汉代之后,庙的作用不仅局限在祭祀祖先身上,开始逐渐延展,平民百姓也可以进入庙内参拜,除了祭祀祖先,大家还纪念一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神话中的鬼神,常见的有孔子庙、关帝庙、土地庙。

不过这个时候庙也不是佛教的建筑,唯一与佛教有关就是两者都有祭祀的功能,直到宗佛教传入中国后,庙才被赋予了宗教内涵。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寺也不能被当作佛教文化的场所。

三、寺和庙的区别

现在人们常常把寺和庙连在一起组成寺庙使用。

其实二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单独研究寺和庙会发现它们两者与佛教也没什么太大联系,寺是古代管理办公的场所,而庙是上层阶级祭祀祖先的场所。

直到佛教传入之后,寺和庙才被笼罩上了宗教色彩,相较于庙来说,寺和佛教的关系要更为紧密一些。

寺庙二字融合在一起,也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经常为了在艰难中生活下去。

于是民间百姓广泛信奉佛教,相信有今生便有来世的说法,渴望能够得到救赎。

这才把它们沿用在一起,后来朝廷大力推广佛教,使其成为我国信奉较多的宗教,因此寺庙也成了宗教文化的代名词。

现在人们一说佛教就会提到寺庙也是这个原因。

寺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从佛教进入中国后就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华儿女,大家有责任去了解学习这些文化,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寺和庙的区别,不要将它们弄混。

其实现在还有很多文字会被连在一起使用,大家可以注意区分一下,感受文字的深远含义,认识它们之间的不同。

1 阅读:62

柒史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