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大败强大的齐国,为何最后沦落到派刺客刺杀嬴政的地步?

柒史墨 2024-03-02 14:41:23

战国时期,齐国曾经趁着燕国爆发内乱,出兵伐燕,差点灭了燕国。

燕昭王即位之后,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向齐国报仇。

他励精图治,而燕国也国力日盛。

终于,在公元前284年的济西之战中,燕国与各诸侯国合作,大败齐军。

燕军乘胜攻占了齐国大部分国土。

因此,燕昭王时代,被后人视作为是燕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公元前227年,秦国大军在灭韩败赵之后,直逼燕国边境。

燕太子丹深感秦军伐燕在即。

但是,他想的办法不是整军备战,而是派出刺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荆轲。

对此,太子丹是这么说的:“燕国弱小,即使起倾国之兵,也绝不可能是秦军的对手。”可见,此时燕国的国势已经很衰落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度强大起来的燕国,最后竟然沦落到了派刺客的地步呢?

一、改革夭折,有始无终。

燕昭王为了富国强兵,请来了许多人才,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乐毅。

大家都知道乐毅是一代名将。

然而,乐毅其实还有着另一层身份—改革家。

乐毅来到燕国之后,在燕昭王的强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变法。

乐毅的变法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例如:对官员定期考核、鼓励民众遵纪守法、注重军队建设等等。

而其中有一条是更为关键的。

大家都知道: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时候,制定了“军功爵禄”制。

即:官爵、俸禄的授予与否,取决于一个人是否立下了军功,而不是他的出身、地位。

乐毅在燕国也制定了类似的制度:根据一个人的能力授予爵禄。

可以说,乐毅其实是一位军、政通才。

这当然是一项值得肯定的制度。

但是总有些人会对此不满意—没错,那就是燕国的旧贵族们。

商鞅在秦国制定“军功爵禄”制,招致了旧贵族们的激烈反对。

同理,乐毅的改革也损害了旧贵族们的利益,因而他们恨透了乐毅,而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嫉妒”。

由于乐毅背后有燕昭王的支持,因此,在燕昭王在世的时候,他的这些改革进展还是颇为顺利的,贵族们也无可奈何,只能怀恨在心。

然而,燕昭王去世之后,情况就迅速发生了变化。

燕惠王原本就与乐毅关系不好,再加上守旧派也趁机反攻倒算,使得燕昭王决定除掉乐毅。

于是,燕惠王下令将乐毅从齐国前线召回。乐毅是个聪明人,他当然知道燕惠王的用意,因此就跑去了赵国。

乐毅离开了燕国,他的改革自然也就半途而废了。结果,燕国自此失去了进一步改革图强的机会,在巅峰期之后便走上了下坡路。

二、战略失误,损耗国力。

乐毅离开燕国之后,齐军大将田单设计反攻,把燕军打的大败,光复了齐国全境。

齐国复国,燕军惨败,对于燕国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是尚不至于伤筋动骨。

对燕国而言,更为致命的,是其战略上的失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商鞅变法秦国崛起之后,与三晋、楚国爆发了多次大战。

但是,除了战国末期的秦灭燕之战外,秦、燕两国之间并没怎么打过仗。

这和燕国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

因为秦、燕两国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赵国。

秦军自然没法跨过赵国去攻打燕国。

因此,对于燕国而言,赵国其实充当了抗秦屏障这一重要角色,保护燕国免遭秦国的攻击。

只不过,燕国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公元前257年,赵国在楚、魏两国的援助下,击败了秦军,成功保卫了国都邯郸。

然而,赵国虽然击退了秦军,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时候,燕王喜(燕太子丹的父亲)开始蠢蠢欲动,意图趁着赵国国力尚未恢复的机会,一举灭了赵国。

燕王喜野心勃勃,亲自率领大军,杀奔赵国,意图一举灭赵称霸。

然而,燕国遇到了一个大敌—廉颇。

赵孝成王吸取了长平之战的教训,给予了廉颇充分的信任。

而在廉颇的指挥下,赵军大败燕军,还趁势杀进了燕国本土,包围了燕国的国都。

燕王喜被迫割地赔款,赵军这才收兵回国。

后来,贼心不死的燕王喜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想去攻打赵国。

结果,燕军又一次被赵军打得落荒而逃,都城再一次被赵军包围,不得不再次割地赔款。

赵国是燕国抵御秦国的屏障。燕国伐赵,不论胜败,其实都已经是战略失误。

更何况燕军两度都被赵军打得大败,结果只能是白白地损耗国力,加剧了燕国的衰落。

三、人才流失,无人可用。

田单击败燕军后,燕惠王方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错怪了乐毅。

他亡羊补牢,派人去赵国向乐毅道歉,并且重用乐毅的儿子乐闲、弟弟乐乘等人。

乐闲、乐乘也是当世名将,为燕国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前文提到:燕王喜想攻打赵国。乐闲劝为燕王分析了局势,认为燕王喜伐赵是不明智的。然而忠言逆耳,燕王喜认为乐闲偏袒赵国,不想听他的话。

结果开战之后,燕军果然被赵军打的一败涂地。乐闲、乐乘也认为燕王喜不听忠谏,乃是昏君一个,不值得效劳,于是干脆直接投奔了赵国,转身指挥赵军攻打燕国,大破燕军。

这就是当时燕国人才流失的一个写照。

燕昭王招揽人才,使得燕国强大;燕王喜不听忠言,使得燕国衰败。真可谓“成也人才,败也人才”。

改革中断、战略失误、人才流失,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燕国在燕昭王去世后的衰败,竟沦落到把国家存亡寄希望于刺客的地步,最后还是免不了被秦军攻灭的命运。

0 阅读:10

柒史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