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世宝/文
编者按:在民族危亡的抗战岁月,无数英雄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壮丽篇章。
金涛,这位从上海学徒工成长为新四军战士的英雄,在安徽繁昌敌后的战斗历程,正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注脚。他深入敌占区,开展民运工作,激发民众抗日热情;面对日伪军围堵、国民党顽固派刁难,他冷静沉着、机智勇敢;皖南事变后,他全力护送新四军过江,保存革命火种。最终,虽不幸被捕,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金涛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英雄传奇,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御外敌、保家卫国精神的缩影。让我们走进金涛的世界,缅怀先烈,铭记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从记事时起,我就一遍又一遍地聆听爷爷讲述金涛烈士的故事,这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繁昌境内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像雕塑一样矗立在我幼小的心田之上。
从学徒工到新四军战士金涛原名金德涛,浙江嘉兴人,生于1917年,上海学徒工出身。1938年,上海地下党组织动员一批进步青年参加新四军,他冲破家庭的层层阻力,毅然决然地报名应征,以慰问国民党第三战区将士剧团成员的身份来到皖南岩寺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投身到伟大的抗日革命洪流中。

图为新四军第三支队随军服务团的同志们在战地留影 三支队政治处宣传股长王传馥拍摄于1940年春
在岩寺经过半个多月的整编集训,金涛被分配到南芜宣抗日
前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由于其工作能力突出,不久便被组织上调离战地服务团,任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民运干事。
1939年4月,金涛担任第三支队五团民运股长。他在繁昌一区参加一段民运工作后,来到繁昌北部敌占区,在敌后开展民运和敌工工作。这时,日军已经占据了大半个繁昌县,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势力紧步其后,在繁昌形成了新四军与敌伪顽三种力量对峙的局面。

民运工作从磕山乡开始,逐渐向白象、慕英、大洲、小洲发展。民运工作队员们在金涛的带领下,打起背包,深入民众,利用唱歌、演戏、贴标语、散传单、开大会等各种形式揭露日军暴行,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讲抗战必胜的道理,与广大民众同甘苦、共命运。
他们的宣传发动工作,深深地感染着广大民众,老百姓把新四军看作自己的贴心人,广大青年农民纷纷要求参加新四军,上前线杀敌。与此同时,各民众抗日团体也纷纷成立,如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儿童团、递步哨等。民运工作队趁势在这些社会团体中发展党员,恢复和建立中共地方党组织,以领导和组织游击队(猎户队)等武装力量,配合新四军抗日,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图为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纪念馆
1940年春,金涛在慕英乡严村岩、滕社保、李桥保和六庄保等地聚集群众,给他们宣讲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革命道理。
他说,一支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团结才有力量,抗战才有出路。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打击日军和汉奸,宁死不做亡国奴。他还教大家唱一首国共合作歌:“国民党和共产党,站在一条战线上,他们贡献一切力量,一起走上抗日的战场,全国紧密团结,发扬了抗日杀敌坚强的力量。看,抗战高于一切,两党站在一条战线上,他们贡献出一切力量,一齐走上抗日的战场。”
当即就有王高明等3位热血青年报名参加了新四军。同年秋,金涛在李桥保大滩汪家墩组织动员了60多名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将他们送往新四军三支队指挥部所在地——中分村整训后,编为五团特务营三中队。很多热血青年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1988年,一位当年参加新四军的老干部乐平风在回忆这段历程时写道:“我参加革命的思想动机是金涛同志一点一滴灌输的。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坚强毅力始终感召和鼓舞着我……我毕生奉他为楷模!”
大义凛然 化险为夷
民运工作队日日夜夜在敌人的周围和间隙里周旋,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1941年5月的一天,金涛带领游击队队长史国光和民运工作队员陈爱曦等10余人在慕英乡开展民运工作,晚上宿营在该乡小滩村的几户农家。
因人告密,日伪军分两路将小滩村包围,情况万分紧急。金涛当机立断,命令突围占领对岸高地小江坝。他带头渡河冲向敌人,毙敌2人,打开突破口,脱离了危险,而我方无一人伤亡。
还有一次,在长庆乡开展民运工作,晚上有的同志提出要到老百姓家投宿,金涛坚决不允许。他带领游击队员睡在船墩头村庄对面的山上树林里。翌日清晨,敌人呼啦啦来了近百人进村搜捕。敌众我寡,有的同志很惊慌。金涛神态自若,命令大家就地隐蔽,子弹上膛,不到万不得已不准开枪。最后,敌人扑空而去,新四军战士安然无恙。

图为第三支队战士向日军射击
这两次与敌人突然遭遇,金涛所表现出的冷静沉着、机智勇敢,令大家打心眼里敬佩。金涛带领民运工作队穿梭于敌、伪、顽、匪、特之间游刃有余,既能保存和扩大自己实力,又能始终迎战敌人,把民运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爱戴金涛,甚至不惜身家性命来保护他;敌人则视之为眼中钉,惧怕他、仇恨他,早就想把新四军游击队消灭,想把金涛除掉。
1940年12月,国民党繁昌二区在小江坝借口开会选保长,邀请金涛参加,并设下陷阱。会议以区长名义召开,由国民党行动队第三突击队队长郑德玉主持,大洲、小洲15个保20多个地方士绅参加,老二区全部武装3个分队都来了,还从52师搬来1个排的兵力。金涛从大局出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仅带1名游击队员束延海参会。开会了,郑德玉猛地站起来,把手枪往桌上一掼,把衣袖往上一撸,气势汹汹地说:“今天开会选保长,各位士绅父老可以尽量发表意见,至于共产党金先生嘛,只能听听,不需要说话!”
金涛皱了皱眉头,扫了束延海一眼,呼啦一声,两人同时把破旧棉袄敞开,金涛露出两把顶上膛的手枪,束延海露出捆在身上的8枚手榴弹,盖子早已打开,导火线扣在手里。束延海大喊一声:“不准动!”会场上的人都清楚,只要导火线拉响,一屋子的人都会同归于尽。郑德玉和士绅们吓得变了脸色,浑身筛糠似地抖个不停。
金涛慷慨激昂地说:“我是浙江人,到这里来为了什么?你们吃的是什么,我们吃的是什么?不信你们看看你们脸上是什么颜色,我们脸上又是什么颜色……”金涛讲述了共产党如何不避艰险、避免摩擦、坚持抗日,国共两党应如何加强团结、通力合作、一致对外……他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入情入理,那些满头流油的士绅也不禁暗暗佩服。最后,金涛提出了新的保长名单。
会散了,束延海让郑德玉送金涛出门,走出半里地让他回去时,郑德玉擦着满头虚汗说:“共产党虚怀若谷,还请原谅兄弟刚才冒昧!”

图为在保卫繁昌战斗中,为伺机消灭进犯的日军,第三支队从峨山头一带转移阵地
抢救革命火种护送同志过江
1940年10月,国民党置民族危难于不顾,悍然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2月9日,蒋介石下达所谓《展期限新四军北移手令》,命令“凡在长江之新四军,全部取本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开到长江以北各地区”。为了顾全团结抗战大局,中共中央决定将皖南新四军移至长江以北并着手准备。第三支队司令员张正坤亲自布置金涛留在繁昌江边,负责率领游击队护送新四军过江。
1941年1月2日,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路过南陵沙滩脚,也布置金涛留在繁昌江边并派史国光等3人协助其工作。1月3日,铜繁芜中心县委书记张伟烈来到磕山,召开繁昌县委会议,金涛参加,讨论决定要保留武装和敌后群众组织,建立自己的政权。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顽固派为“剿杀”异己,调转枪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张伟烈根据中共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的指示,总结了繁昌敌后工作,对今后如何在敌后站住脚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宣布中心县委的决定,金涛参加中共繁昌县委任军事部部长,游击队立即返回繁昌敌后,收容和护送新四军突围人员过江。
此时,日军为配合国民党军队围歼新四军,派出汽艇在长江江面上巡逻,随时拦截过江的新四军同志,并下乡搜捕。为了抢救革命火种,金涛及时到大洲、小洲,采取各种形式,对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干部和战士,做了大量的收容和护送工作,使突围同志得以顺利地先后渡过长江,安全到达江北无为。他们在鸭棚嘴开了个猪肉案子,门前竖立一根竿子,这也是联络的标志。竿子竖立表示没有敌情,可以来人联络,否则就不能来。
联系上后,金涛等人便忙着为他们安排食宿、筹集医药、组织船只渡江等。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新四军突围人员四五十人到达红花山下湖阳冲,金涛派束延海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挑了几担玉米粑粑送去应急,后将他们带到大洲的谢边、姚边、鸭棚嘴一带几十户群众家里隐蔽起来。
当时风雪正急,一时不能渡江,当地群众热心拥护,主动为他们换上便装,群众宁愿自己吃差些,也要供给新四军好的饭菜。一百步的一户群众蒸了100斤圆子送给新四军,不要一分钱酬金。到了正月初四,金涛负责组织了十几条船,用两个夜晚将他们安全送到江北。
由于金涛精心组织,加之当地群众大力支持和掩护,分散或成批的由繁昌渡江到江北无为的新四军有黄火星、徐绍荣、张闯初等共计700余人。这批人到达无为后,与无为游击队及第三支队挺进团等组成新四军第七师。
精神不死 英名永存
1941年7月,繁昌成立敌前、敌后两个县委,金涛担任敌前县委军事部长,开辟敌前地区。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不幸被日伪军逮捕,关进芜湖日军监狱。在狱中,金涛受尽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
敌后县委书记王敬之得知消息后,找到了大洲进步士绅胡益源,委托其去芜湖营救金涛。
胡益源得知芜湖伪军头目赵子兴曾在1940年新四军三支队主办的青帮训练班上学习过,对金涛由衷崇敬,便找到他和当时在芜湖的青帮头面人物何大嫂出面,但需有相当数量的金钱方可打通关节。因此,筹款营救金涛便成了当务之急。
不久,这件事被大洲、小洲的群众知道了。在敌伪占领区,大多数人不敢冒险明着出钱营救金涛,于是有人提议预售小洲江心中的一个将要露出水面的淤地——六凸子的使用权。这样,愿意出钱营救的人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愿出钱或无钱的人也不感到有压力。
王敬之把群众的意见提到县委会上讨论,在当时的条件下别无良策,遂决定采用这种办法。
于是,县委印了六凸子使用权证书,由二区政府出面,每亩以1元发行,共计6000元,由群众自行认购。结果不到一个星期,6000元钱就收上来了。
1941年夏末秋初,经多方营救,金涛终于获释,一起获救的还有一位十五六岁的陈姓小同志,他是从皖南事变突围中走散被扣的新四军小战士,后来他成为金涛的通讯员。

图为金涛烈士纪念墓
1942年1月,金涛接到家中来信,说时局动荡,战乱频繁,双亲年迈,生活无依,除夕将至,念儿心切,期盼团圆,完婚当父,了却心愿!还随信寄来了未婚妻的照片。
晚上,夜深人静,金涛拿起笔,给远在故乡的未婚妻写信:现在,你与革命犹如鱼翅与熊掌。我是多么地希望两者兼而有之啊!可当必须于两者间抉择时,我只能选择革命而放弃你……岁月沧桑,道路漫长。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第二天,金涛就把未婚妻的照片连同回信一起寄往故乡,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于如火如荼的革命洪流中。
1941年8月起,国民党52师向红花山区大举进攻,不断增加兵力,最后连同4县土顽竟逾万人。金涛等被派往敌后靠近南陵、芜湖的保大圩,开辟新的工作区。保大圩6个乡,周围都有日伪据点。横山、三山、峨桥3镇分别设立了第三、四、五伪区署,驻有日伪军300余人。
金涛刚出狱不久,在狱中精神和肉体上所受的折磨使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常常直不起腰来,胃病也更加严重了。为了迅速完成党交给的开辟革命新区的任务,他不听劝告,放弃休息治病,以无比顽强的毅力为打开保大圩地区工作局面殚精竭虑。
1942年2月,保大区区政府成立,辖6个乡政权。
1942年春,三山反共自卫团1个分队进驻梅山,在保大圩的大福村为伪乡公所催收苛捐杂税时,遭新四军骆云山游击队袭击,被缴去步枪5支,自卫团团长王世友得知后极为恼怒。
1942年5月的一天,正是乡村割红花草的时节。金涛等人穿着长衫从峨桥的老山村开完雇工会议返回三山。这时,王世友部的分队长陈晓根正领着十几个伪军,押送从峨桥镇合作社购进的一批物资,在途中突遇金涛等人。
反共自卫团伪兵一下子就认出了大名鼎鼎的金涛。于是,几个伪军沿着大路对他紧追不舍,在荒茅滩附近,金涛因伤病缠身,体力尚未恢复,终于跑不动了。伪军们蜂拥而上,死死地将其抓住。金涛被押到三山时,王世友正对缴枪事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盛怒之下将金涛关进区公所牢房,并令人连夜突审。
金涛被捕后,中共繁昌敌后县委迅速发动地方开明士绅进行营救活动,数次带信给王世友,并与之展开数次秘密谈判,耐心宣传抗日道理。但这个汉奸性格偏执,顽固不化,终不为所动,决心和共产党新四军彻底决裂,竟丧心病狂地将金涛移交给日军。日军欣喜若狂,他们通过对金涛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以发泄对新四军的刻骨仇恨。金涛始终咬紧牙关,坚贞不屈。
1942年5月的一天,在三山双龙口窑头矶头山山麓,金涛和通讯员小陈、保大区委委员张帮礼3人同时英勇就义,金涛为了国家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在三山街头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金涛烈士惨遭杀害的当夜,时任中共繁昌敌前工委宣传委员的王安葆率领几名地下党员和群众,将金涛等3位烈士的遗体背上木盆,从横山河运至大洲焦家湾安葬。金涛遇害后,金涛生前曾战斗过的磕山、慕英、三山等区乡群众深切哀悼,自发在金涛烈士坟前聚集,誓为烈士报仇雪恨。
金涛的战友们把他在繁昌敌后与敌伪顽进行不屈斗争的事迹搜集整理,集体创作了《精神不死》一剧以激励后人。二区区长沈兰春为该剧填《燕双飞·悼念金涛》词一首,全文如下:
泪双淋,旧事重提最痛心,记得去年五月,榴火鲜明,金涛同志在三山牺牲,慷慨高歌捍正义,一死重泰山,万古千秋留美名。
曾记得,皖南事变鬼神惊!繁昌敌后,土匪乱捉人,老幼都吓怕,鸡犬不安宁,金同志,是救星,打土匪,保黎民,而今人不在,死难忘,枉冤深,同胞记清,我们大仇不报枉为人。
这首词很快在繁昌敌后民主革命根据地流传开来,激励着英雄身边的人,为民族独立解放奋勇前进。
【本文刊登于《江淮文史》(2024第6期) 作者:蒋世宝,系繁昌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