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国为了寻找到替代中国的制造业基地,选择了印度这一人口大国。趋于对地缘政治的敏感,苹果、特斯拉等美国企业的高管,纷纷前往印度市场进行考察。苹果更是拉上了自己在国内的代工厂,前往印度设立新工厂以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然而,印度制造的推动并不如想象般的那样顺利,缺水断电、工人罢工、产品质量、税务审查等问题频发,也导致赴印度建厂的企业始终无法获得稳定盈利。加上川普推动的高关税政策,已经导致不少美企开始从印度向美国本土加速撤离。

想必现如今的莫迪也没料想到,曾经被美媒吹上天的“印度制造”,不仅没能成功实现印度制造的“大国梦”,反而是在美国企业以及资本的加速撤离下落得一地鸡毛。
2025年3月份,南亚次大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资本雪崩,孟买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屏见证着每分钟4.2亿美元外资的疯狂出逃,这场经济地震不仅震碎了莫迪的"新印度"蓝图,更是将13亿人口的工业化梦想埋葬在制度性缺陷的废墟之下。
当美国私募巨头KKR以三折价格抛售班加罗尔科技园股权,德国巴斯夫将价值17亿欧元的化工厂设备论斤贱卖,国际资本已经用脚投票出了印度制造的可行性。

这场经济危机的伏笔早在莫迪第二任期就已埋下。2024年印度财政部发布的7.2% GDP 的大幅增速,实则是建立在外债规模突破1.8万亿美元的危险地基之上。
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发出过警告:称印度资本形成率连续五年低于30%,仅为中国同期的三分之二。这种依靠热钱堆砌的繁荣,最终,在2025年美联储加息周期中轰然崩塌。
而更加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印度产业的空心化数据:号称"世界办公室"的印度,其软件外包产业对GDP贡献率从2020年的8.3%骤降至2025年的4.7%,而制造业占比却始终在15%的红线挣扎。

这种制造业空心化的缺陷,在川普再一次挥舞关税大棒之后原形毕露。由于海外工厂生产的商品进口成本过高,不少美国公司开始选择在美国本土建厂。而这也符合川普之前所说的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只不过这些部分产业的回流加剧了印度制造业的空心化。
美国制造业加速回流当苹果宣布未来四年将在美国投资超5000亿美元并建厂,亚马逊关闭其斥资65亿美元打造的印度总部时,印度制造从实际意义上就已经被美国所抛弃。即便美资未来会维持一部分代工厂的运作,也难以消除中美两国制造业对全球市场的影响。

除此之外,印度的官僚主义绞肉机正在吞噬印度市场的发展红利。当三星电子撤出诺伊达工业园区时,其财务总监曾向媒体展示"印度成本清单":每新建厂房需盖146个行政章,平均耗时423天;每月应对27个部门的突击检查;企业甚至要为厂区树木缴纳"氧气消费税"。
更加荒诞的是,塔塔集团与空客合作的航空制造项目,因中央邦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招商争夺战,导致项目延期三年损失超40亿美元。就更别提小米等中企在印度市场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了。独特的经商环境,也导致了印度的制造红利始终无法得到释放。

综上所述,印度制造的“大国梦”,只是西方为了满足自身所需画的一张饼罢了。想必此刻连莫迪也没料想到,美企以及海外资本的加速撤离,会对“印度梦”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当印度高端制造没有了美国企业的订单支持,中低端制造业又面临中国企业的成熟产业竞争,留给印度做选择的时间就已经不多了。
历史终将证明,真正的经济奇迹诞生于日夜运转的机床而非华尔街的电子屏幕,孕育在工程师的图纸而非政客的竞选承诺,成长于透明稳定的制度而非朝令夕改的政策文件。当恒河平原的季风再次吹起,褪去浮华的印度终将明白:制造业王座的争夺,从来都是制度文明与产业精神的终极较量。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