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特朗普在国会进行了上任后的第一次公开演讲,其间特朗普也是不出意外的大肆吹嘘自己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个月”,虽然这话已经有够引人瞩目了,但和他的另外两个打算或者说两张牌比起来那还是完全不够看,即改变GDP算法和退出北约,只不过我们都知道特朗普很喜欢无的放矢,所以这两件事到底是不是他扔的烟雾弹?

重塑经济叙事
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将政府支出排除在GDP核算之外,这看似是技术层面的统计调整,实则是重构美国经济叙事的战略工程。
现任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提出的改革方案,本质上是在意识形态与经济现实之间架设桥梁。

通过剔除政府支出,既能粉饰财政紧缩政策的经济影响,又能为大规模裁撤联邦机构提供理论支撑。
马斯克主导的"政府效率部"(DOGE)已裁减数万名公务员,这种"外科手术式"的行政改革正遭遇经济下滑的质疑。
将政府支出移出GDP核算,可将裁员带来的消费萎缩从经济增长指标中剥离,制造"减负即增效"的舆论假象。
卢特尼克举例称:"购买坦克计入GDP,但研究是否买坦克的千名雇员工资不算"——这种论述巧妙地将行政效率与经济增长绑定,为裁撤非生产性岗位提供道德正当性。

2024年美国联邦支出对GDP贡献率为2.6%,略低于整体增速的2.8%。
若剔除这部分数据,特朗普政府既能弱化市场对财政紧缩的敏感度,又可塑造小政府奇迹。
但经济学家警告,此举将导致历史数据断裂,使基建投资、医疗补助等长期项目的效益评估失去基准,更让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制定失去可靠依据。
卢特尼克宣称"平衡预算将压低利率",这实则是债务货币化的变相说辞。
2024年国防支出曾拉动季度增长2.3%,若剔除该数据,美联储可能被迫维持低利率刺激经济,形成数据降级—政策宽松—资产泡沫的传导链。

这种操作既能为华尔街创造投机空间,又能通过低利率减轻政府债务压力,堪称数字炼金术的当代演绎。
不过比起GDP算法,退出北约可能才是影响更大的存在。

北约解体倒计时?
当GDP算法革命在国内掀起波澜时,特朗普对北约的死亡威胁正在改写全球安全格局。这场博弈早已超越传统同盟关系的调整,成为检验美国霸权韧性的压力测试。
国务卿鲁比奥设置的"退出需参议院67票"的法律障碍,表面上制约了特朗普的退群冲动,实则暴露了建制派的战略焦虑。

特朗普团队的反制策略极具颠覆性:停止支付北约经费(2024年美国承担北约预算22%)、撤回驻欧美军(当前约7.3万人)、将指挥权移交欧洲盟军司令部。
这种"慢性失血"战术,比直接退群更具杀伤力——既规避法律风险,又能迫使欧洲主动重建安全架构。
俄乌冲突如今可以说是越发扑朔迷离了,而与此同时东欧国家也是陷入了安全通胀困境。
波兰将军费提升至GDP的4.7%,立陶宛宣布增购24架F-35战机,这种军备竞赛本质是在向特朗普缴纳保护费。
而法德主导的战略自主计划则面临三重矛盾。

建立欧洲军需突破《里斯本条约》对军事行动的约束。
共同防御基金遭遇北欧国家抵制,军工整合受制于莱茵金属(德国)与达索(法国)的商业竞争。
如果真像特朗普放出的消息这样,北约解体将触发多米诺效应:
俄罗斯自然是乐开了花,因为北约东扩停滞使俄西部防线压力骤减,可抽调15-20万兵力投入北极与中亚战线。
而亚太这边,驻日韩美军可能接收欧洲撤回的F-22中队,强化太平洋威慑倡议。
中东可能会更乱,土耳其可能脱离北约框架,与伊朗、沙特构建地区安全同盟。

对中国而言,则是难得的战略机遇:一带一路在中东欧的基建项目(如匈塞铁路)将获得更宽松的地缘环境。
如果这两条真的都实现了,那对特朗普而言,重构国内经济叙事+瓦解传统同盟体系自然是自己破而后立,是大功绩。
但显然这种创造性破坏背后暗藏风险。
GDP算法革命可能引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整美国经济评估模型。
北约解体或将导致美元结算体系在防务贸易中份额下降,毕竟当前北约内部军购80%以美元结算。
而当美国优先演变为美国孤立,全球体系可能会经历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以来最剧烈的秩序震荡。

从GDP核算公式的修订到北约大厦的倾塌,特朗普主义的实践揭示出帝国转型的残酷逻辑:当霸权成本超过收益时,统治者宁可亲手摧毁自己建立的秩序。
这种自杀式创新既可能是美国重获竞争力的起点,也可能是单极时代终结的丧钟。
在华盛顿与布鲁塞尔的博弈棋局上,每个战术选择都在为多极化世界注入新的基因,而历史的天平正在这些细微调整中发生不可逆的倾斜。坚持原创不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来源:
《美国研究将政府支出“踢出”GDP核算,经济学家警告:做“加减法”需谨慎》环球网
《北约退场?“欧洲军”进场?》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