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急败坏?立陶宛的请求被无视后,立即变脸:驱逐3名中国外交官

江卿曻 2024-12-05 09:20:34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11月29日,立陶宛政府宣布驱逐三名中国外交官,理由模糊且毫无具体事实依据,这个大胆的举动再次挑衅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立陶宛的这种行为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历史、政治和经济逻辑?而中国又会如何应对这次挑衅?

立陶宛驱逐中国外交官

立陶宛在其外交史上,又添了一项极具争议的决定,11月29日,立陶宛政府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声明,宣布三名中国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他们在七天之内离境。

声明给出的理由是,这些外交官的行为“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不符”,却没有具体说明这些人员究竟违反了哪条规定,也未提供任何实质证据。

事实上,消息一出,不仅引发了中方的强烈抗议,也让国际社会对立陶宛的外交举动感到疑惑。

立陶宛究竟为何在这个时刻选择升级对华敌意?一些立陶宛议员透露,所谓的“行为不当”不过是外交认证的程序性问题——立陶宛政府故意延迟更新中国外交官的认证。

从而人为制造矛盾,以达到“逼走”中方外交官的目的,这一行为显然与其试图修复对华关系的官方表态自相矛盾,

这种矛盾的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背景,从历史上看,立陶宛作为一个面积不到宁夏、人口不足三百万的小国,一直依靠紧抱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大腿来谋求国际地位。

自2021年立陶宛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所谓的“代表处”以来,中立关系陷入了深度对立。

中国立即召回驻立大使并要求立陶宛召回其驻华大使,两国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这一决定不仅让中立关系迅速降温,也对立陶宛本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然而,立陶宛的这一系列动作背后,似乎并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和政治的考虑,其新总理候选人帕卢茨卡斯在日前表态称,希望与中国修复关系。

承认允许台湾当局设立“代表处”是“重大外交错误”,但同时坚持不会切断与台湾地区的经贸联系。

这种试图两头讨好的策略实际上是在中立关系的核心问题上打擦边球,这一态度不仅没有展现诚意,反而暴露了其试图利用中立关系来换取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

如今驱逐中国外交官的决定,更是将这一矛盾推向了高潮,立陶宛一边表面试图修复关系,一边却在行动上不断挑衅中国的底线。

这种看似毫无章法的操作,实际上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借助在涉台问题上的高调动作,向美国表达忠诚,以此换取更大的支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立陶宛的这些外交手段带来的不仅是中立关系的恶化,其国内经济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代价。

从2021年到2022年,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额以断崖式速度下跌,多家企业的海外订单遭到取消,多个行业面临生存危机。

即使如此,立陶宛仍然执意在对华问题上走到激化矛盾的极端,那么立陶宛下一步的外交棋局,将如何继续?对美国的“投名状”是否能换来足够的支持?

小国的政治投机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仅6.5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万的小国,立陶宛长期以来在大国博弈中谋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它选择的策略是紧抱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大腿,以此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然而这种“抱大腿”的外交策略并不总是有利,尤其是当立陶宛试图通过挑衅中国来获得西方支持时,它正在赌上本国的经济利益与外交声誉。

近年来,立陶宛多次在国际场合高调表态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试图将自己塑造为“反华急先锋”。

例如在5G技术问题上,立陶宛公开炒作所谓“中国科技产品威胁论”,呼吁欧盟国家禁止使用华为设备。

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并呼吁其他中东欧国家效仿,甚至在新冠疫情的溯源问题上,也对中国进行毫无依据的指责。

这些举动背后,是立陶宛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以此换取更多的政治与经济支持。

但立陶宛的赌注并不总是奏效,其高调表态换来的并非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支持,而更像是一种“廉价的利用”。

美国看重的不过是立陶宛在中东欧地缘政治中的位置,而不是它自身的经济或军事价值,在这一背景下,立陶宛的利益实际上被放在了美国与中国博弈的棋盘上。

正如外界评论的那样,立陶宛不过是美国对华围堵政策中的一颗小卒子,而非真正的合作伙伴。

这种投机行为不仅让立陶宛失去了与中国合作的机会,也让它在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中变得更加孤立。

不仅如此,立陶宛与台湾当局的经贸关系更让其对中国的冒犯程度升级,2021年,立陶宛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在维尔纽斯设立所谓的“代表处”。

这是对“一中原则”的公然挑战,尽管台湾当局承诺为立陶宛提供经济支持,但实际上其规模非常有限,根本无法弥补中国市场的缺失。

数据显示,自2021年中立关系恶化以来,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额断崖式下降。

2021年,出口下降了16.8%,2022年更是暴跌78.3%,多个依赖中国市场的企业陷入生存危机,甚至不得不裁员或关闭。

不过立陶宛政府似乎并未从中吸取教训,与台湾当局的合作不仅无法带来长期利益,还可能让立陶宛进一步被孤立。

在欧盟内部,虽然一些国家对中国持谨慎态度,但更多国家选择在经济上保持与中国的合作,立陶宛的激进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利益,还可能让其在欧盟内部丧失更多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陶宛新总理候选人帕卢茨卡斯提出了希望修复中立关系的表态。

然而他的言论却是模棱两可的:承认设立“台湾代表处”是外交错误,却拒绝切割与台湾当局的经贸联系。

这种试图“两头讨好”的策略,既无法赢得中国的谅解,也无法满足美国的期待,立陶宛似乎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

立陶宛的冒险主义外交究竟会走向何方?其与台湾当局的合作是否真的能够抵消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

立陶宛还能走多远?

从经济角度看,立陶宛近年来的对华政策堪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2021年,立陶宛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所谓的“代表处”,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制。

中方不仅召回大使,还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包括停止进口立陶宛商品和对跨国企业施压,要求它们选择与立陶宛或中国合作。

与此同时,立陶宛试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当局的经济联系来弥补损失,但事实证明,台湾地区的市场规模远不足以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空白。

立陶宛与台湾签署了一些经贸协议,但从整体数据来看,这些合作对立陶宛的经济贡献微乎其微,完全无法挽回损失的局面。

更糟糕的是,台湾当局所承诺的“经济援助”也并非长期可靠,以台湾当局有限的资源,立陶宛注定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

在这种经济困境中,立陶宛的外交政策也并未为其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支持,虽然立陶宛试图将自己包装成“反华急先锋”,以此向美国和欧盟递交“投名状”,但其效果远未达到预期。

在对美国的投靠上,立陶宛也未能获得真正的支持,美国的战略利益更关注全球大局,而立陶宛不过是其棋盘上一颗可有可无的棋子。

如果不能通过务实的外交政策为自身争取更多利益,仅靠冒险主义策略和短期的政治投机,立陶宛不可能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

特别是在中立关系恶化后,立陶宛所失去的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更是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合作的机会。

这种双重失衡的局面,让立陶宛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立陶宛国内对其外交政策的质疑声逐渐增多。

部分政治人物开始意识到,与中国彻底交恶对立陶宛并无好处,他们试图通过模糊立场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另一方面,立陶宛政府在与台湾当局的合作中投入了过多资源,但回报却始终不如预期,这也让国内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剧。

结语

立陶宛驱逐中国外交官的事件再次暴露了其在对华政策上的冒险主义与短视行为。

立陶宛的挑衅行为不仅使其经济付出沉重代价,也让自身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

参考文章

新加坡联合早报2024年11月30日《立陶宛宣布驱逐三名中国代办处工作人员》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4

江卿曻

简介:道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