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的楼面地价10万+了,优点很多:科技人才(ma nong)含量很高,科技是当前的显学资本和政策宠儿;学区很好,京城教育高地,海淀区里的高地;环境不错,靠近皇家园林。缺点主要就一个:有点远,5.2环。
看了一下周边面包的价格,高档的15万+,亲民的大多没有这次的面粉贵,这地价房子估计得卖到145万以上。这价格在别的城市得是核心区的核心了,但帝都有点特殊,城区内可供的地不多,旧改拆迁也比别的城市困难,改善只能南三北五起步了。大厂的富农们就是有实力也确实合适,离得近。城里上班的住惯了四九城的还是有点远。

学区的价值肯定有值得多高的溢价,见仁见智,就为上学,同一区域的旧房也行,价格便宜量也足。按照过往周期的经验,买学区房用完学位再卖掉可不亏,保值的前提是稀缺。之前这区域供地不多,这两年市场下行,把这些压箱底的土地拿了好几块出来,已经开盘和马上开盘的竞品不少。

大海淀还有茫茫多的潜在空间,居住品质越来越重要,投资属性逐渐淡化,不断推地出新让存量房的保值越来越难。五道口附近标志性的学区盘近两年跌幅也30%+,地价上涨,周边房价上涨,潜在(投资)需求入场,进一步上涨。这是房地产市场过去多年的叙事,也是供给方希望的路径。

成立的条件:
·一是供不应求,供地有限,二手房惜售,买房人觉得再不上车就赶不上了;
·二是买房人收入上涨,加杠杆或者快速卖掉手里的房。
这两年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块地王一出来是会刺激周边项目更好卖?还是让买房人变成等等党?毕竟现在信息渠道那么发达,都能看到不断出来的好地、好产品。对于北京其他区域甚至其他城市,这是点燃了热度?还是虹吸了需求?

可以看到的是,即使是京沪杭核心的热销溢价区域,开发商们动作都很快,从拿地到开盘都在与时间赛跑,趁市场热乎劲儿赶紧打粮食。不是前些年捂盘惜售的时代了,房住不炒这么贵的面粉有点烫手,但。又快又好做成面包落袋为安,就看客人买不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