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流拍!冠军拍品仅2000万,顶尖拍卖公司开始走下神坛

千亦评文化 2024-11-22 03:16:55

对于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来说,参加一次高端拍卖,不论是作为卖家还是举牌的买家,那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可以与全球顶尖的富豪群体互通有无,是一种跨入某个“门槛”的标志。

然而,近几年的拍卖公司可谓是雪上加霜,不但有诚轩这种顶级企业倒闭的,连苏富比这种全球拍卖的风向标,也开始大量流拍了。

苏富比拍卖现场

就在今年,苏富比拍出最高价的中国瓷器,是那件官釉八方弦纹盘口瓶,成交价为2000万港元出头,成为该场拍卖的冠军拍品。

要知道,十年前类似的一件盘口瓶,同样的香港苏富比,那时候拍出了1亿多港币,跌幅超过80%,差距竟然如此悬殊,这么多年发生了什么?

而且这件瓷器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方说宋代一方说清代仿品,质疑声不断的情况下,都能成为冠军拍品。

拍品:官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从文献记载来看,清代仿烧宋窑比明代更为严格,不仅仿釉水,连胎骨都严格摹仿,以至于连今日的鉴定技术,都无法完全分清。当然,话语权在拍卖公司那里,人家说到宋代,那么以后的拍卖纪录就是宋代的了!

除了这件似仿似真的“宋瓷”外,其他拍品都不尽人意,苏富比、保利、嘉德三家先后开拍,但最终过千万的仅19件,去年还有44件,甚至拍前寄予厚望的一些“重器”都是以流拍告终,其他普通拍品更是大量流拍。

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了,是市场信心不足,还是买家有何顾虑?

唐 邢窑“翰林”款白釉盖罐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保利香港在艺术周期间,进行的一场拍卖,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只有部分明清瓷器成交,知名藏品几乎全军覆没,而最终的冠军拍卖,竟然是只有40万港币的唐代邢窑。

要说是经济环境不好,这也不合理,前几年哪怕是口罩期间,打破纪录的拍卖都比比皆是。

要说是收藏行情不好,但各个网络平台、线下交流会仍然如火如荼,交易额甚至远超拍卖会,民间的热情仍然十足。

那么只能解释为,拍卖公司内部,出问题了。

据业内人士分析,拍卖市场的整体下滑,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为了提升成交率,拍卖公司大幅缩减拍品。

第二:之所以缩减拍品,不是因为他们故意的,谁还嫌钱多呢?主要是近些年重磅拍品都被有钱人束之高阁,大名头的书画、元青花、汝窑、青铜器等,不愿意拿出来继续拍了。

第三:市场信心不足,买家更为保守和谨慎,拍来拍去都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已经很久没有那种轰动收藏圈的“重器”,来提振信心了。

就像之前说的,新货枯竭而旧货销声匿迹,形成了一种青黄不接的局面。

而就算这种情况,国内主流的声音,还是以“海外回流”为主,要把国外的“珍宝”带回来。如果像前段时间,意大利主动归还中国56件文物的事,那么无可厚非,大家都鼎力支持。

可是国内富豪们真金白银的往外砸,这些年砸了多少钱,把艺术品的价格炒得一个个破纪录,可是真的带回来多少呢?还不是自己内部那套利益交换的把戏?

国家已经放开民间文物流通的限制,只要是合法的都大力支持,想要保住国内拍卖龙头老大的位置,那么挖掘好货、生货、尖货,尤其重要。这些在国外需要付出的成本无比高昂,为何就不愿意转过头来看看国内呢!

君不见,有多少实力雄厚的文物持有者,一面攥紧高货待价而沽,一面又肆意打压民藏,然后以捡漏价将高货收于囊中。

君不见,文物市场上,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高级知识分子,专家教授们,从以前的主动为民藏发出声音,变成了如今的避而不谈,唯恐躲之不及,这是什么原因?

从解锁古玩的商业价值以来,古玩就是和金钱绑定的,而且其抗跌性、低风险性和高回报率远高于其他投资品,所以垄断就成了利益最大化的最好选择。

其实对于民间藏友们的抱怨,很多相关人士都懂,但是都不敢触碰,生怕踩到不该踩的深坑里。但解决起来有很多方法,比如一位退休的国家记者就曾建议:

对文物设置所有权与使用权(包括处置权等)。也就是,文物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文物的使用权(包括处置权等)归于该文物的持有人。这样设置后,只要文物不能出境,国家就能永久拥有该文物的所有权。而持有人也可以放心的在国内交易,拍卖公司也能正大光明的收拍,不用以来源不明来拒绝,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可是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为什么呢?

0 阅读:26

千亦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