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职儿女”这个词条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走上热搜,直到今天“全职儿女”这个奇怪的“职业”在热议下竟越来越被许多家庭认可,许多年轻人真的走上了这份似乎与当代伦理违背的岗位。
特别是在小红书平台,越来越多的全职儿女通过多篇专注、细致、科学这的笔记,分享且分析着成为全职儿女的“岗位职责”。这场看似儿戏却真实的、静默的价值革命正在重塑传统家庭伦理的根基。
全职儿女们一天的工作记录
全职儿女们一天的工作记录
一、伦理困局:悬浮在孝道与职场间的空心人豆瓣"全职儿女互助会"聚集着2.3万迷茫的年轻人。这里的用户们除了会通过小红书、豆瓣分享每天自己的工作内容,同时还分享着宛若“职场”的家庭规矩——“上下班要打卡”“每日需求收集”以及打工人最关注的“工资记录”。
全职儿女的岗位职责
但这种刻意维持朝九晚五的"职业仪式感",这些看似家庭其乐融融的趣味互动,实则暴露出角色认同的深层焦虑。作为受雇佣方的儿女们实际上是在用“职场化”抵抗社会污名化,构建“我同样是在工作”的心理防御机制,而作为雇主的父母们则是在接受子女的设计机制中,尽量维持他们的“自尊心”。
全职儿女的工资记录
全职女儿+全职太太的KPI表格
这种焦虑源于现代性承诺的断裂:教育体系许诺的"独立人格"与家庭伦理要求的"反哺义务"构成存在性矛盾。知乎"如何看待全职儿女"话题下,45%的争议聚焦"新型啃老"的道德批判,却忽视了中国特有的代际共生传统。
以豆瓣用户,35岁的旺旺琳(网络化名)为例,因裁员回归家庭照顾阿尔茨海默症祖母,她不得不同时对抗"职场逃兵"的社会凝视与"未尽孝道"的自我谴责,这种双重规训正在制造大批精神上的"半失业者"。
全职儿女更像是一种渴望走向职场,但频频失利下对职场不适应的妥协。
二、经济共谋:安全网还是隐形牢笼?小红书上各色的账本记录,揭示出惊人的经济理性:父母每月支付5000元"工资",低于当地护工市场价50%,却高于应届生平均4500元起薪。这种代际财富转移构成特殊的安全契约——父辈用购买子女的"失业缓冲期",子辈用劳动时间置换再社会化机会。
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全职儿女实际上处在的是“过渡阶段”,一边做“全职儿女”,一边准备考研或者找下一份工作……
全职儿女实际上处在的是“过渡阶段”
这种模式暗合风险社会的生存策略。脉脉职场数据显示,2023年"家庭办公室"类岗位搜索量激增300%,折射出青年对职场PUA、35岁危机的集体恐惧。除了成为全职儿女,选择自由职业也是诸多大厂丛林法则下的无奈选择。
但,经济依附关系正在制造新型控制:"第一批全职儿女正在逃离全职"话题同样也成为社会热议点,大多是控诉长期的相处带来了更多的家庭问题束缚。催婚、考编、生孩子成为了“你赋闲在家最好的机会”的可选项,此外,还有被亲情拿捏的时有时无的工资发放。
小红书全职儿女互助贴里,分享如何应对父母借机“压迫”
豆瓣小组帖子控诉全职儿女工资被削
在中国家庭关系中,话语权永远是经济地位的代名词,这种“你花我的钱你就要听我的绑架”才是大部分全职儿女的真实处境。看似啃老实则处在宛如儿时那般的生活支配,如果面对的是老板,或许就能当面翻脸走人,但面对父母,那些刺耳的话根本只能自我痛苦的消化下去。
三、情感市场化:当话题变成流量噱头小红书掀起的"全职儿女热"暴露了令人不安的真相:许多MCN在借“赡养”、“陪伴”等标签大力塑造各种“甜蜜家庭”人设,收割流量。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许多年轻人同样受到影响投入其中且大受“裨益”。
“全职儿女”才是真正的流量宇宙。“美食号难做,做全职儿女美食博主就有流量;vlog博主难做,做全职儿女一日vlog数据就好多了。”年轻人把全职儿女当成了起号新赛道,并感叹,“原来家才是最好的MCN。”
小红书上各种帖子分享着如何成为全职儿女
在自媒体放大个人的今天,分享生活变得门槛极低。在长期的镜头下,父母群体被标签上“这是什么神仙爸妈”或者是“这是什么下头父母”加以分类。
同时秉持着越是有争议的越是有流量的算法推崇,不管是出自于赋闲在家分享生活日常也好,或是本来就奔着流量起号目的也好,全职儿女在自媒体上标榜,让亲情关系在流量暴露下,被架上平台,让一切受每个路过的观众审判。
这种异化冲击着传统伦理的情感内核,评判儿女是否孝顺,父母是否慈爱,再多一道审判下不再是相互之间情感的共鸣,而是一条条评论组成的标准。情感被量化被定义,生活变成可笑的真人秀。
结语:重建有尊严的代际契约全职儿女现象的本质,是现代性进程中制度缺位与伦理失序的综合征候。解困之路不在于道德谴责或个体规训,而需通过不同努力去影响社会不走向极端偏差:
当价值重塑不再是唯利益正义——让个人职业得到制度的支持不困顿于是否工作的价值。
当孝道实践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崇高标准——将家庭关系从道德捆绑中解放,使其回归情感共同体的本质。
当照料劳动获得社会价值的制度性承认——不管是全职儿女、全职妈妈或者是全职爷奶,认可这样的非生产的社会支持存在。
代际契约才可能真正摆脱异化困境,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在社会文化构建中,找寻属于现代中国的代际关系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