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l 紫米
当共享单车堆积成"坟场"、共享办公平台接连破产,曾经喧嚣的共享经济赛道已进入冷静期。在此背景下,"乐摩吧"以年营收超6亿的业绩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这个看似简单的"扫码按摩"生意,不仅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新需求,更揭示了传统共享模式转型的生存之道。但硬币的另一面,设备折旧率攀升、场景运营失衡等问题,也让其发展前景充满变数。
商业模型重构下的财务突围
在共享经济普遍遭遇盈利困境的背景下,乐摩吧通过精准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突围。
截至2024年三季度,其累计铺设的50万台设备覆盖全国2800余万用户,单台设备交易额突破8800元,机场场景更达到31537.84元。这种"重资产投放+轻资产运营"的混合模式,使其在2023年实现77.75%的营收增长。
其模式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采用直营与合伙人双轨制,直营模式2024年前九个月贡献84%营收,而合伙人模式创造74.44%的超高毛利率;
其二,分级定价策略灵活适应场景差异,如北京商场15分钟13.8元的基础定价,与高频用户的储值套餐形成互补;
其三,技术端实现设备智能化升级,将传统按摩椅改造成物联网终端,设备联网率达100%。
这种创新带来的财务效益显著: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1.8亿元,支撑同期1.4亿元的设备等投资。但另一面是,34.22%的直营毛利率与持续攀升的场地成本(占营收41.86%)形成剪刀差,暴露出重资产模式的天然局限。
场景布局中的效率悖论
乐摩吧的运营数据揭示出耐人寻味的场景效率差异。
2024年前三季度影院场景虽占据80%的设备投放量(约40万台),却仅贡献19.28%的营收;而占比不足20%的商业综合体设备,创造出67.26%的核心收入。这种"量效倒挂"现象背后,是不同场景消费特征的深层差异。
在观影场景中,用户停留时间集中在影片放映时段,按摩需求具有偶发性和碎片化特征,同时也存在对于观影舒适度,卫生情况堪忧等争议。
相比之下,商业综合体场景展现出更强的商业价值:用户停留时间平均达2.5小时,午间及周末形成明显使用高峰。
产业升级中的生存考验
面对9万亿规模的大健康市场,乐摩吧的智能化转型面临双重挑战。技术层面,现有设备尚难实现真正个性化服务,普遍仅能提供固定程序,而专业按摩店通常有多种定制方案。
行业竞争格局更趋复杂:传统按摩门店正加速数字化转型,部分品牌推出"AI+技师"混合服务模式;上门按摩平台通过补贴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乐摩吧设备卫生问题成为最大痛点,还存在设备无法使用,售后难等问题。
在这些挑战下,乐摩吧的资本支出结构也同样存在隐忧。设备折旧周期2-3年,意味着每年需更新近20万台设备才能维持规模。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技术迭代,将成为上市后的核心课题。
结语:共享经济下半场的进化启示
乐摩吧的上市征程,本质是共享经济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缩影。其成功证明,在特定细分领域,通过场景化改造和混合运营模式,仍能挖掘持续价值。
但财务数据的光鲜难掩深层矛盾:当设备投放密度触及场景承载极限,当技术升级滞后于消费需求,共享模式终究要回归商业本质——创造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
对于这个投放50万台设备的行业领跑者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不在上市钟声响起之时,而在如何将2800万注册用户转化为健康消费生态的参与者。
毕竟,在老龄化加速的中国市场,智能健康服务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商场角落的十分钟按摩。能否突破"共享租赁"的物理边界,构建真正的健康服务平台,将决定这个闽商企业能否续写新的商业传奇。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