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杨志为什么没苦硬吃,放着马车不用非要挑担运送生辰纲?

杨角风发作 2025-04-14 08:34:03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相当精彩的一段,将吴用等人的聪明才智和杨志一伙的愚蠢透顶,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这其中有个问题也值得大家思考,别看吴用的计谋精彩绝伦,貌似天衣无缝,其实不然。因为他用的不是阳谋,而是阴谋,只要是阴谋,那就必然有破绽。不说别的,单就路线来讲,但凡杨志不一意孤行,选择听取梁中书的意见走大路,也就没这么多事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明明可以大家快快乐乐坐着马车,喝着小酒一路押送生辰纲到东京。可杨志为什么非要没苦硬吃,不仅要步行挑担子,还非得顶着大太阳出行,他究竟在想什么?

杨角风谈水浒系列文章第91期:杨志为什么没苦硬吃,放着大车不用非要步行运送生辰纲?

一、

当然,杨志就算选择走小路出行,虽然风险极大,但若他做事的方式调整一下,也不至于丢掉生辰纲!

梁中书之所以选择让杨志押运生辰纲,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急于培养自己的心腹,以取代李成等人,避免自己在大名府被架空。另一方面,杨志本身就是戴罪之身,又武艺高强,派他去必然全力以赴,降低生辰纲再次被劫的概率。

或许在梁中书看来,去年的生辰纲之所以被劫,是因为劫匪不知道这是生辰纲,还是我梁中书的生辰纲。所以,他给出的方案是,大张旗鼓用车运送,再多配些军士:

“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每辆车子再使个军健跟着。”

这样一来,就算有劫匪对生辰纲有想法,估计也会被这种阵势吓住。毕竟,沿途的官员想巴结蔡太师的海了去了,这也不失为一种攀附的捷径,甭管杨志一行人经过哪里,地方官自然都会尽力防护。谁也不想让生辰纲在自己的地界上被劫,能不能破案还是小事,若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得罪了蔡太师才是重点。

当然,选择这个方式进京的弊端就是太过招摇,等于是明目张胆给蔡太师“行贿”,容易招致政见不合者的弹劾。不过鉴于当今天子都是这副德性,动不动就大修土木,让地方进献花石纲,上行下效嘛,倒也问题不大。

二、

如果杨志听从梁中书的建议,采用这种方式运送生辰纲的话,那么吴用就算把计谋玩上天,也是无济于事!

虽然这么高调的运送生辰纲,有可能引起其他成规模贼寇的惦记,但是他们在行动之前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先不说能不能打得过这几十个军汉,各地官府暗中护送的人马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想全身而退基本不可能。

更不用说吴用等人原本计划就是智取,并没有硬碰硬的打算,而且也算出了杨志不会走大路。

很可惜,梁中书提到的这一方案,被杨志当场拒绝了!

梁中书当时就愣了,你小子太不识抬举了,我好心提拔你,还特意写了一封信给蔡太师,只要顺利送到,你之前的罪过全都一笔勾销,为什么不去?

杨志就说了,说送生辰纲沿途啊,像什么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等等都有强人出没。他们一旦知道这是金银宝物,又怎么可能不来抢,到时候性命都不保。

梁中书又一楞,既然有贼人惦记,那就多派点军士跟着呗?

没想到杨志又是一个拒绝:

“恩相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济事。这厮们一声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的。”

按照他的说法,就算是派五百个人去,只要听到贼人来袭,他们立马就全吓跑了,一点作用都不起。

最终梁中书拗不过杨志,决定听他的建议,乔装打扮,并从厢禁军中挑选十名军士,挑着担子走小路去东京。

三、

那么,杨志提到的这个理由,在《水浒传》中说得通吗?

说不通!

按照杨志提出的方案,只需要一个人跟着他,再加上十个挑夫,乔装打扮,一路进京,就能平稳将生辰纲运送到位:

“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却打扮做客人,悄悄连夜送上东京交付,恁地时方好。”

刚刚他也说了,要是路上遇到贼人,就算有五百个兵士,也会一溜烟跑了。那么,现在这十个挑夫也是从那五百个兵士里选出来的,难道他们碰到贼人就不跑了?

五百个兵士还能吓唬吓唬贼人,现在这十个挑夫,能吓住那些贼人吗?

当然不能!

所以,杨志这个计谋能成功的前提是,不要被贼人惦记上,一旦被惦记上,按照他的说法,生辰纲依然必丢不可。

可是,就杨志脸上那么明显的胎记,他靠乔装打扮就能忽悠过去?

再说了,就算沿途的贼人不知道这一行十几人押送的是生辰纲,难道就不想占为己有吗?

事实上,这么一行十几人的商队,正是沿途贼人最爱抢劫的对象。比如杨志提到的,这一路走过去,会经过桃花山,而桃花山这里恰好就有一伙强盗。当初鲁智深到那里做客时,李忠和周通得到消息,门口有商队经过,马上就兴奋起来:

“见山下有两辆车,十数个人来也。”

结果就是,这十多个商人,死伤惨重:

“那伙客人抵当不住,转身便走,有那走得迟的,尽被搠死七八个。”

四、

即便是晁盖成了梁山首领后,听到小喽喽前来汇报,山下有十数人结联一处,要过路,也是马上点起小喽喽下山抢劫去了。

一开始他派了刘唐、三阮带领一百多喽啰下山,结果等了好一会儿,他们还没回来。心里担心,又派杜迁、宋万再带五十多个小喽啰下山接应。

也就是说,即便是十多个人的商队经过,沿途的贼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也很清楚自己手下的那群喽啰战斗力到底怎样,没有几倍,甚至十倍于商队人数的人马,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像前面提到的桃花山,李忠和周通可是带着五百个小喽啰,才有那么大的底气跟十数人的商队拼:

“被此间有座山,唤做桃花山,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着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像林冲刚到梁山的时候,也被派出去打劫,结果等了三天,就等到两拨人,第一波浩浩荡荡有300人队伍,即便背靠梁山,几百个小喽啰呢,他们也不敢下手啊:

“伏到午时后,一伙客人约有三百余人,结踪而过。林冲又不敢动手,让他过去。”

也就是说,十多个人的商队,正是沿途贼人的最爱,既能打得过,还能抢夺到不少的财物。若商队人数超过三百人,即便是实力最强大的梁山,也是不敢轻易动他们的。

换句话说,若杨志真听梁中书的,也不用真派五百人,只要够五十名军士,谁敢动?

五、

事实上,杨志也不是没吃过亏,当初他雇了个人挑着担子从梁山脚下过的时候,不就跟林冲打了一架吗?

当然,就算走小路,就算是步行,就算遇到了晁盖一伙儿,只要杨志一个人保持清醒,他们几个要想顺利夺得生辰纲也得打个问号。

而吴用的计谋能成功的最关键一点,就是笃定杨志一伙人会喝他们的酒,也只有喝他们的酒,才会有喝下蒙汗药,丧失战斗力的情况发生。之前一期咱们也分析过了,晁盖一行人,做计划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过要杀掉杨志一伙人。

一方面,若是蒙汗药计划失败,他们不一定打得过杨志。另一方面若是蒙汗药计划成功了,也没必要杀掉他们,毕竟是奔着劫财来的。

也就是说,吴用整个计划的关键因素,就是让杨志等人喝下掺着蒙汗药的酒便可!

刚才也提到了,这个计划漏洞百出,他们能成功实属巧合。因为杨志在放弃走大路,放弃马车,选择走路的时候,还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越热越赶路,凉快了反而歇着了。

挑担子的军汉们热得要死,可杨志还是一个劲催他们走,以至于大家都在抱怨:

“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

结果你猜杨志怎么回答?

“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

六、

试问一下,你见过哪家商队,大中午的顶着大太阳赶路,热得汗流浃背的?

要是换现在,只要有一个中暑倒下的,这杨志都得吃不了兜着走!

更重要的是,杨志要是好声好量的跟人家讲也行,他根本就不会好好说话,只会一个劲用鞭子抽: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以至于到最后,连不挑担的虞候都热的走不动了,更不用说还在挑着担子的军汉。到最后,好不容易休息一下,这些军汉们全都跑老都管那里告状去了:

“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

其实人家抱怨的一点问题都没有,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杨志怎么就这么另类,跟常人的思维不同呢?

说白了,若是杨志别选择大中午赶路,大家也不至于这么热,这么渴;若是杨志帮大家多带些水,渴了就喝,也不至于让大家见到了酒水挪不动脚;若是杨志一路走来跟大家关系融洽,不要非打即骂,他说的话大家也不一定都不听。

再回过头来,若是当初杨志听梁中书的安排,大家坐着马车去东京。出发前多搬几坛子酒装车上,边走边喝,吴用他们的酒恐怕一点吸引力都没了吧。

七、

说了这么多,终于回到我们的题目了,杨志为什么放着大路不走,非要走小路,真是因为怕军士们遇到贼人跑路吗?

当然不是!

其实前面一期我(凡是账号名非杨角风发作均为抄袭)也分析过了,杨志这人啊,骨子里就自负。在遇到林冲后,他就自报家门,把祖宗的头衔都搬出来了:

“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

因为怕辱没家门,才在花石纲翻船后,直接跑路了。也是为了恢复祖上的荣耀,他又变卖家产,一路挑着去东京送礼,希望官复原职。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他才婉拒王伦的邀请,一开始没有在梁山落草。

他自认为是名门之后,所以打心眼儿里是瞧不上自己的同事(虞候和都管),更不用说那群军汉了。

梁中书给出的方案虽然稳妥,但是若运送生辰纲成功,属于团队功劳,并显不出杨志的与众不同。若是显不出杨志的与众不同,他就没有多大的功劳,自然没办法光宗耀祖。

所以,他开始忽悠梁中书,卖起了官司,逼着梁中书答应他几个条件才行。

这其中他就提到了这么一句话:

“又无水路,都是旱路。”

言外之意就是,若是走水路的话,我杨志更擅长。但是,走旱路,就异常辛苦,当然,越辛苦,越艰辛,那运送成功的功劳也就越大。

梁中书其实也不傻,也担心杨志犯浑,特意又加派了两个虞侯,一个都管,可惜,依然被杨志抢夺了指挥权。

八、

就这样一行人上路了,并顺利通过了杨志口中强盗出没的二龙山啊,桃花山等地,来到了黄泥冈。

按照常理,到了这种地方了,更应该快速通过才对,可杨志不这样认为,非要最热的时候赶路:

“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这属于什么呢?

这属于没苦硬吃!

我们都可以联想到,若是杨志这次押解生辰纲顺利完成,他回去后是如何向梁中书邀功的?

哎呀,你不知道啊,这一路我们走的太辛苦了,那汗啊,哗哗的流啊,你看洒家都晒成黑煤球了。但请您放心,就算上刀山,下火海,我杨志也在所不辞,谁让我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呢?

也只有我这种运送生辰纲的方式,才能获得成功,不至于重蹈去年被劫走的覆辙。

不要以为这是我瞎猜的,在《水浒传》中,杨志责怪两个虞侯的话中就表明了一切: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

一句这干系须是俺的,就表明,这次押送生辰纲,所有的功劳也都是杨志的。可想而知,其他跟着他一起受罪的虞侯和军汉们,心里得有多少只羊驼飞过了。

也正是因为杨志故作聪明,放弃乘车,放弃走大路,非要走小路,非要揽功劳。也导致最后丢了生辰纲后,他也没有办法去怪虞侯,怪军汉,怪都管,只能怪自己。

同样,那些跟他同行的军汉,虞侯和都管,也只会一股脑把丢失生辰纲的责任推到他头上:

“如今他自去的不知去向,我们回去见梁中书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只说道:他一路上凌辱打骂众人,逼迫的我们都动不得。他和强人做一路,把蒙汗药将俺们麻翻了,缚了手脚,将金宝都掳去了。”

原本想独吞功劳,却没想到被功劳反噬,杨志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水浒,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精彩还在继续,欢迎关注!

2 阅读:378
评论列表
  • 2025-04-15 13:08

    一丢再丢 真把上面的当白痴 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得瑟]

  • 2025-04-14 12:02

    杨志:傻逼!施耐庵写要我去的,我能不去吗?

  • 2025-04-17 11:59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