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前中国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张张健看论 2024-11-24 22:38:0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大诗人杜甫和白居易在描写古代人民的困苦生活时,都离不开一个“冻”字。

如今的我们每到寒冷的冬天,不仅有空调、烤箱、烤炉取暖,还有保暖的棉衣、羽绒服等衣物御寒。取暖手段可谓是多种多样。

那古代的人们每到冬天都是靠什么取暖的呢?

尤其古代的环境并没有受到现代工业的污染,因此没有全球变暖的问题,那时候的冬天应该比我们现在要冷不少。

尤其是具有保暖效果的棉花,还是宋朝之后才被引进来的。

宋朝之前的古代人民连棉花都没有,面对零下几十度的寒冬,他们都是怎么熬过去的呢?

一、穷人与富贵之家的不同御寒衣物

天冷了就要多穿衣。

古代人民也是如此,面对寒冷的冬天,首先想到的就是多穿衣服。

远古时期人们抵御冬季的寒冷一般是直接狩猎,剥取动物的皮毛制成兽衣,穿兽皮熬过寒冷的冬天。

后来纺织业开始流行,人们的衣着布料选择就更多了,比如常见的有葛布、麻布、丝绸、皮毛大衣等等。

葛布的原材料是一种豆科葛属藤本植物。人们取其茎皮,通过一系列加工后再织成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

葛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纺织物,在新石器时代就存在,它质地轻盈,适合夏季穿着,具有吸汗、凉爽等优点。

但若是在冬天穿,保暖效果非常有限。

麻布的原材料取自一种荨麻科草木植物。

采麻做衣服的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一些90后小时候应该在农村也干过采麻、打麻的活儿。

在古代,麻布与葛布的历史同样悠久,也是最古老的纺织物之一。

它与葛布的性能类似,也具备轻薄、吸汗功能好的优点,适合夏天穿。

但它比较硬挺,在冬天也能帮助古人稍微挡掉一些湿冷寒风,于是许多穷苦人家在寒冷的冬季会选择多穿几层麻布来御寒。

且麻布有一点超过了葛布,因其原材料麻的一些品种生长周期比葛的生产周期短,可同年种植,同年收获。

如此生产效益比葛布高,因此应用范围更广。许多老百姓家里基本都穿的麻布。

丝绸也是宋朝以前人们喜爱的穿着,一般是大富大贵之家爱使用的衣物。

丝绸我们都知道是蚕吐丝结茧制作而成的衣物,用丝制作衣物也是当时十分盛行的一种方式。

稍微富裕一点的家庭都爱购买丝织品,比如各类锦缎等等。

丝织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用其制作的衣物都十分柔软光滑,是权贵阶层最爱的布料。

一般冬季来临时,一些富裕人家会在内里穿上柔软的绸缎,外面再穿上貂皮大衣来保暖。

动物皮毛的保暖性一直是公认的,因此古人过冬时不管是远古时期还是宋朝以前,富贵人家都爱猎杀动物,取其皮毛做过冬衣物。

比如一些富贵人家会不惜代价的去猎取貂、狐狸等,用其皮毛制作外套和帽子。

有些人还会大量猎捕白鹅,用其羽毛制作衣服披在身上,也能较好的抵御冬季的寒冷。

但这种保暖方式只适合古代的富贵人家,贫苦老百姓是很难享受到这种保暖方式的。

极其贫困的人家在冬日里连麻布葛布都买不起,只能选择用更加实惠的纸裘御寒。

《容斋三笔》中就有记载,家至贫……隆寒披纸裘。可见贫穷的古人熬过冬天,用的就是纸裘。

而纸裘的发明,据说是受到了东汉蔡伦的造纸术的启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饱受战乱之苦的贫苦老百姓没什么东西御寒,便就地取材,用十分廉价的纤维纸做冬装。

在里面铺上麻絮、芦花、柳絮等物缝合起来就是一件冬装,取名“纸裘”。

用楮皮纸等纤维做成的纸裘质地十分坚硬,能挡风防寒,且十分耐穿,是平民百姓首选的御寒衣物。

二、从烤火到手炉、土炕的演变

除了衣物御寒,古代人御寒还有一个十分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生火烤火。

平民百姓每到秋冬季都可以上山捡拾干燥的柴火储备起来,天气寒冷时可以生火烤柴,围炉取暖。

但对于那些生活在在平原,荒漠等地势、气候条件恶劣的人来说,冬天往往无法捡拾到足够多的柴火,只能硬生生挨过寒冷的冬天。

手脚、耳朵、脸颊等被冻烂,红肿结痂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与贫苦的老百姓不同,富贵人家一般会直接购买不生烟的木炭。

随时可在室内架起一个炉子便能烤火,围炉煮茶就是一些富贵人家冬季招待宾客最爱做的“雅事”。

早在先秦时期,用来装炭火的烤炉的材质不仅有青铜,还有陶器,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人们可以将其放在床边,让整个室内升温,驱赶寒冷的空气。

且富贵人家还发明了“手炉”,功能有点像我们如今的暖手宝。

它最大的优点是方便携带,尤其是大雪天还要出门上朝、出门办事的古代权贵们冬天出门人手必备热乎乎的手炉。

踹在怀里或者拿在手里,都能很好地为人体供暖。

但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富贵人家能用得起的物件,普通老百姓只能烧烧最普通成本最低的火盆。

手炉之类的精美物件一般是供达官权贵们使用。

最早老百姓是通过在床下放置火盆或者烧热的石头,让整个床变得温暖起来。

后来慢慢衍生出来直接用砖石搭建一个炕,底下铺设烟道,当烟火进入到烟道时会自动将整个炕面加热,让整张床都变得十分温暖。

冬天躺在这样温暖的床上,是当时老百姓觉得最舒服的保暖方式。

只要一间房子里烧了炕,不仅床上会变得十分温暖,整个屋子也会以床为中心,温度持续上升。

一直到现在,我国一些东北地区也沿用了这种烧炕模式。

这种模式的发明极大的提高了古代人民抵抗寒冬的效果。

三、房间保暖设计之“椒房”

为了抵御冬季的寒冷,房屋的设计也十分关键。古代人十分重视房屋设计时的保暖情况。

达官贵人们的房屋,建造的原材料木材首选就是具备驱虫和驱寒功效的木料,比如一些高端的红木、石材等等。

为了防止木材风化腐蚀,人们会在做好的房梁上刷上一层油漆,不仅能保持延长房子的使用寿命,还能驱虫保暖。

另外,古代的花椒还被达官贵人们用来保暖驱寒。

他们会将花椒和泥土混合制作成一种花椒泥,用来涂抹在房屋之上,驱虫、保暖的效果十分显著。

如汉代的皇后的“椒房”便是采用了大量的花椒制作成花椒泥用于房子之上,住在这种房子里在冬季整个房间也会觉得温暖如春。

取暖效果堪比现代的地暖空调。

古人认为这种花椒房不仅能驱寒驱虫,还能让住在里面的贵人身体健康,增强体质。

这些用了花椒的建筑隔得近了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花椒芳香。

虽然花椒能够驱寒保暖,但是用于建筑之中是有许多讲究的,尤其涂抹于墙壁的花椒泥。

不仅花椒要干净新鲜,粉质细腻,还要控制用量。过多会气味浓烈,过少起不到很好的保暖效果,要在一个合适的配比区间内。

精细建造而成的“椒房”十分稀少且珍贵,逐渐成为了皇室专属的奢侈建筑。

尤其是古代的嫔妃若十分受宠,便会赐予居住“椒房”的权限,“椒房之宠”的称谓便由此而来。

然而椒房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无异于不可望也不可及的“神仙宫殿”。

他们冬日里取暖大多数都是草棚,好一点的能用石头或者砖头建造一个房子,多的基本就没了。

虽然如此,普通老百姓也是能够购买一点花椒用来食用,不管是加入

到菜肴中还是用来泡酒泡茶,都能在冬日给自己小小的驱个寒。

以上就是古人们冬日御寒的主要方法,当然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也许他们还有着一些其他未被记载的取暖法子。

但总体来说,富贵人家过冬御寒的方法远比普通穷苦老百姓要多得多。

在那些战乱横生的年代,普通老百姓能有口饱饭,能有个屋檐遮雨避风都十分不易。

每每遇到寒冷的冬日,百姓都是硬熬过去,熬不过去便冻死在路边。

不像我们如今,每到冬日,取暖手段、取暖设备五花八门,很少出现冻死的现象,基本家家户户都能安然过冬。

这一切的发展也离不开古人的辛勤发明、智慧结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终究是实现了。

参考资料:

历史品鉴官,2024-10-23,宋朝前中国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雅倩美食,2023-11-17,宋朝之前没有棉衣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如何熬过去的?

一把人间泪,2023-11-18 ,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0 阅读:35

张张健看论

简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