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电视剧版那可是火遍大江南北,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而《西游记》这部小说更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创作故事?而到了现代,《西游记》电视剧又为何与原著有如此大的差异?
从科场失意到文坛传奇在明朝的淮安,有一个名叫吴承恩的少年,生在书香门第却家道中落。他的父亲吴锐不得不弃笔从商,但他对历史的热爱从未减退。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小承恩也对稗官野史和志怪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
然而,聪慧过人的吴承恩在科举考试上却屡屡碰壁,他十次赴考,十次落榜,这对于一个满怀抱负的文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
最终,他只得在浙江长兴县谋得一个小官,却不料因一桩冤案锒铛入狱,虽然最后洗清了冤屈,但是他的官职肯定是回不来了。
同时,吴承恩的爱子凤毛英年早逝,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真的是雪上加霜,这对他的打击更是难以言表,官场和生活的重创让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失意之中。
在这样的人生低谷中,吴承恩并没有颓废,相反,他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创作小说。而后他将毕生的才华和满腹的愤懑之情,全部倾注在了《西游记》的创作中。这部作品不仅成为了当时他对现实的隐晦批判,更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失望、对官场黑暗的批判,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通过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吴承恩巧妙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孙悟空可能代表了作者心中那个不甘于现状、渴望打破束缚的自己,而猪八戒则可能象征了那些贪图享乐、随波逐流的世俗之人。
《西游记》不仅仅是一个取经的故事,更是吴承恩对人性、社会、政治的深刻洞察。他用神怪的外衣,包裹着对现实的尖锐批判。这或许正是《西游记》能够跨越时空,至今仍被人们喜爱的原因。
取经团队的形象蜕变如果你正好读过《西游记》原著,再看1986年的电视剧,你可能会惊讶于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原著中的取经团队,与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形象可谓天差地别。
在原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完全不同于电视剧中潇洒帅气的美猴王,原著中的孙悟空是一只相貌丑陋的猴子,浑身毛发杂乱,面目狰狞,常常以面目吓退敌人。
他的性格也非常暴躁,他不怕天不怕地,时常对天庭的神仙大打出手,甚至在大闹天宫时将玉帝的御花园搅得天翻地覆。并且他的法力强大,金箍棒随心所欲变化,筋斗云一个翻身就是十万八千里。
猪八戒在原著中的形象更为可怕。他本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贬下凡,投胎到了猪胎。他的长相丑陋,猪头人身,獠牙锋利,浑身长满刺毛,完全没有电视剧中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
沙僧在原著中的形象其实是更恐怖的,在原著中他本是卷帘大将,因为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贬到流沙河,变成了一个蓝脸巨人,脖子上挂着一串骷髅项链。
而后他在流沙河中凶狠无比,凡是经过的人都被他吃掉,只有骷髅头漂在河上,而他脖子上的这些骷髅其实是唐僧前九世的。
电视剧中他的性格沉默寡言,但忠诚可靠,尤其是在取经路上,他一直默默地承担起搬运行李的重任,几乎从不抱怨,在悟空和八戒闹矛盾时他还会劝和。
至于唐僧,原著中的他与电视剧中的善良慈悲的高僧形象相去甚远。小说中唐僧的出身高贵,是唐朝皇帝的御弟,但他的性格却显得十分愚蠢和狭隘,常常因为小事责怪徒弟们。他一心向佛,执着于戒律,甚至对自己的徒弟也不留情面。
他多次在关键时刻误信妖怪的花言巧语,甚至几次差点把孙悟空赶走。尽管如此,唐僧的坚持和善良还是贯穿了整个取经之路,让他最终成为了佛教的高僧。
这些原汁原味的形象在电视剧中经历了一次彻底的"美颜":孙悟空摇身一变,变成了潇洒帅气的美猴王。
他的毛发整洁,面容英俊,尽显英雄气概,虽然性格依旧活泼好动,但更多的是顽皮和机智,而不是暴躁和狂妄。这样的形象让孙悟空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英雄,尤其是六小龄童的精彩演绎,让“美猴王”这一形象深深烙印在几代人的心中。
猪八戒在电视剧中也不再是那个丑陋可怕的妖怪,而是变成了一个胖胖的、憨态可掬的开心果,尽管依旧懒惰和贪吃,但他的形象更加喜感,成为了观众们的笑料来源。这样的形象转变使猪八戒更加亲民,也让他的缺点显得可爱而不是讨厌。
沙僧则从一个蓝脸巨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威猛、忠厚老实的大个子。他不再恐怖,而是充满了力量和可靠。沙僧的角色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沉默的力量,默默地为团队做出贡献,这种改变使得他成为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唐僧在电视剧中也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转变。原著中的愚蠢和狭隘被去除,变成了一个善良、慈悲、充满智慧的高僧。他总是面带微笑,语气柔和,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即使是对妖怪也表现出一种宽宏大量的慈悲。这种形象的改变使得唐僧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圣僧形象。
这种形象的巨大转变,不仅让《西游记》更容易被现代观众接受,也为这部电视剧奠定了成为经典的基础。那么为什么在电视剧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呢?
《西游记》的改编之路《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里面自然包含了大量超自然和神话元素,这些元素在明清时期可能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到了现代社会,就不免会引起争议。
原著中有许多涉及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情节,例如唐王李世民游地府的桥段。这些内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或许很正常,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却被认为可能会误导观众,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
因此,在1986年版《西游记》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导演杨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很多人的建议下,许多涉及封建迷信的内容被删减或改编。
例如,原著中描写的妖怪吃人场景,太过于血腥而恐怖,里面写到狮驼国的妖怪甚至将整个国家的人吃光,用人骨和皮毛装饰洞穴。这样的描述在电视剧中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也被大幅删减。
通过这些改编,86版《西游记》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华,还增加了许多符合现代观众口味的元素。
它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融入了现代价值观,这正是这部电视剧能够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总结从吴承恩的笔下到现代荧屏,《西游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它不仅是一部神魔小说,更是一面映射社会现实的镜子。吴承恩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的思考融入其中,创造了这部跨越时空的经典。
而1986年版《西游记》电视剧的成功,则证明了经典作品的生命力。通过巧妙的改编,它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迎合了现代观众的需求。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西游记》都将继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