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刘禅不战而降,你看绵竹之战中,战死多少蜀汉开国功勋的后代

游史渊吖 2025-01-06 15:45:50

大家都说刘备的长子刘禅被很多人说为“扶不起来的阿斗”,认为他十分的无能。在他“乐不思蜀”的故事一出,世人对他的评价就更差了。

后来这个以仁义之名创立的蜀国还是被灭了,其中灭亡的关键就是绵竹之战,难怪刘禅当时不战而降,你看绵竹之战中,战死多少蜀汉开国功勋的后代?

一、蜀汉的艰难创业之路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然而,与同一时期的曹魏、东吴相比,蜀汉的建立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艰难坎坷。

回顾刘备的崛起历程,我们不得不感叹命运的捉弄,当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时,刘备还在辗转流离。当孙策稳固江东基业时,刘备依然在颠沛流离中寻找立足之地。直到赤壁之战后,刘备才得以进入荆州,站稳脚跟,开始有了一点立足之地。

然而,即便是在这个时候,刘备的处境依然不容乐观。北有曹操虎视眈眈,东有孙权虎踞长江,刘备的势力范围被严重挤压,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刘备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西蜀。

但是攻取西蜀的过程同样充满艰辛,刘备先是联合张鲁攻打益州牧刘璋,后又背弃盟约独吞西蜀。这一系列行动虽然最终帮助刘备获得了立国的基础,但也让他背上了背信弃义的骂名。

即便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面临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蜀汉地处西南一隅,地势险要却地域狭小,人口稀少却需要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与此同时,曹魏、东吴两国联手遏制蜀汉的发展,使得蜀汉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局面。

二、刘禅继位:内忧外患中的无奈之举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驾崩,临终前将蜀汉托付给当时年仅16岁的刘禅。这时的蜀汉不仅有外患,它的内部问题也是十分的多,但是还好,刘禅在继位初期,还有诸葛亮辅助他。

然而,即便是诸葛亮,也难以扭转蜀汉国力不足的局面。一次次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更打击了蜀汉军民的士气。

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相继辅政刘禅,这两位大臣虽然尽心尽力,但终究难以企及诸葛亮的高度。随着时间推移,刘禅逐渐亲政,然而他并未表现出卓越的才能。相反,刘禅过分依赖宦官黄皓,导致朝政的日渐腐败。

与此同时,外部形势也日益严峻,魏国在司马氏的掌控下日益强大,而蜀汉却难以找到可靠的盟友。东吴虽然名义上与蜀汉结盟,但实际上却对蜀汉采取了敌视政策。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刘禅的处境可谓进退维谷。他既没有足够的才能来力挽狂澜,又无法找到可靠的辅佐之臣。姜维虽然尽心尽力地守卫边疆,但一系列的北伐行动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进一步消耗了蜀汉有限的国力。

刘禅的无能和无奈,成为了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我们也不能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刘禅一人。他所面对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蜀汉建国之初的各种问题积累而成的。刘禅的失败,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蜀汉政权自身的局限性。

三、魏国的灭蜀之战: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

公元263年,魏国在司马昭的主导下,发动了灭蜀之战。这场战争不仅是魏国军事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

司马昭更是采取了兵分三路的策略:钟会率领主力军队从秦岭南下,邓艾率领偏师从陇右出发,诸葛绪则率军从汉中进攻。这种多线进攻的策略,不仅分散了蜀汉的防御力量,更给蜀汉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面对魏国的大举进攻,蜀汉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姜维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难以扭转局势。更为致命的是,邓艾率领几千精兵,冒险穿越阴平道,直取江油。这一出其不意的行动,彻底打乱了蜀汉的防御部署。

江油守将马邈的投降,进一步加速了蜀汉的崩溃,邓艾乘胜追击,直逼成都。在这危急关头,刘禅派出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抵抗。然而,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不幸战死,蜀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彻底崩溃。

四、绵竹之战:蜀汉功勋后代的悲壮牺牲

绵竹之战是蜀汉最后的挣扎,也是开国功勋后代用生命谱写的悲壮篇章。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作为蜀汉最后的希望,在绵竹城下与魏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不仅背负着父亲的荣光,更肩负着挽救蜀汉的重任。然而,面对魏军的猛攻,诸葛瞻虽然奋勇作战,最终还是力不能支,与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沙场。

黄权之子黄崇,张飞之孙张遵,李恢之子李球,赵云之子赵广等人,也都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这些名将之后,本应成为蜀汉未来的栋梁,却在这最后的时刻,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

绵竹之战的惨烈,也让我们看到了蜀汉军民的悲壮。即便在最后时刻,这些功勋后代依然选择了殊死一搏,而不是苟且偷生。他们的牺牲,虽然没能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五、刘禅的投降:无奈之举还是明智之选?

面对魏军的猛攻和朝中大臣的劝降,刘禅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这个决定虽然被后世诟病,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或许是最为理智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理解刘禅面临的困境。当时蜀汉的军事力量已经在绵竹之战中损失殆尽,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多的伤亡。其次,朝中大臣纷纷支持投降,百姓也不愿再战,刘禅即便想要坚持抵抗,也难以找到支持者。

更重要的是,刘禅的投降在某种程度上保全了更多的蜀汉百姓和官员。如果选择死战到底,不仅无法改变蜀汉灭亡的命运,还可能会造成更多无谓的牺牲。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刘禅在位期间的种种失误。但是,若将蜀汉灭亡的全部责任都归咎于刘禅身上,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蜀汉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刘备艰难开国时留下的隐患,到诸葛亮去世后朝政的逐渐失控,再到魏国的日益强大,每一个环节都在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伏笔。

总结

蜀汉的灭亡,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刘禅的不战而降虽然常被后人诟病,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或许是一个无奈而又明智的选择。我们不应简单地将蜀汉灭亡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刘禅,而应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

绵竹之战之中蜀国的名将之后几乎都牺牲了,再看一次这段历史还是会觉得惋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你们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29